“现在开庭!”法槌落下,今年8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正在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评议组成员全程凝神旁听。庭审中,公诉人运用多媒体清晰展示证据链条,有效回应辩护意见。被告人最终认罪悔罪。
庭后,评议组的反馈有点赞,更有精准的“点穴”建议。“全盘接收!”青海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评议意见全面转化为提升公诉能力的具体措施。
这场系统性评议始于今年4月,最高检首次部署开展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10个评议小组分赴全国各地,化身“质检员”“教练员”“调研员”“推动员”,短短半年内,评议222件案件,实现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能力、促进工作”的预期目标。各地检察机关以此次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为契机,推动新时代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能力不断提升。
全面客观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得到全面适用,刑事案件出庭公诉的整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多数案件因被告人认罪认罚,庭审对抗性减弱,检察官出庭压力相应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诉能力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数量虽少但影响重大的新型疑难复杂案件,其庭审对抗强度与出庭难度远超以往。此外,互联网时代,重大案件庭审需直面社会监督,辩护律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也进一步加剧了庭审对抗。
为应对这些挑战,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检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庭审实质化,大力加强出庭公诉工作。在此背景下,最高检刑事检察工作指导小组决定组织开展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此次活动由最高检重大犯罪检察厅牵头,联合其他四个刑事检察厅共同参与,从全国检察机关遴选精兵强将组成10个评议小组。
评议活动重点选取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覆盖普通犯罪、重大犯罪、职务犯罪、经济犯罪及未成年人检察等五大类型。各评议小组除按计划听庭外,还采用“推门听庭”方式,随机选取速裁、简易程序案件进行评议,确保评议全面客观。
监督者更要主动接受监督。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开展以来,共邀请275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
受邀参与出庭评议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表示,公诉人站在法庭上接受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社会各界的审视,为社会公众了解、支持检察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窗口。
“作为长期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我深知控辩良性互动对司法公正至关重要。”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表示,评议活动中,他曾受邀观摩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办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庭审,在庭审中,真切感受到“对抗而不对立”的良好氛围。公诉人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给予辩护方充分质证、辩论空间,让庭审高效聚焦核心争议。在他看来,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检察官找准短板,提升公诉能力,也会倒逼律师提升专业素养。
一案一评
4月16日,四川天府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李某红盗窃案庭审现场,公诉人针对虚拟货币转移细节的一连串发问,拉开了全国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的序幕。最高检第十评议组全程旁听,标志着这场覆盖多地的公诉能力“大检阅”正式启动。
活动中,各地公诉人面对复杂庭审局面的专业表现得到集中展现。
“庭审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具有不确定性,公诉人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这非常考验公诉人的能力水平。”最高检第二评议组成员、全国优秀公诉人、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主任侯慧敏表示,这次首度覆盖全国的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是对实务中公诉人出庭指控犯罪能力的“全面体检”。评议组成员严格按照最高检要求,一案一评议,确保评议与庭审紧密衔接,及时复盘庭审中的各个环节,既发现好经验,也精准捕捉庭审中公诉人出现的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时的举证方式也与时俱进。多数被评议案件采用多媒体示证方式,将书证、物证、电子数据等各类证据转化为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数字化形式,当庭进行立体化展示,使复杂案件的证据出示更加清晰直观。
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办理的潘某宏抢劫案和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刘某辉故意杀人案中,公诉人都采用了3D模型动态展示被告人进入案发现场的作案路线,帮助法官及旁听人员快速理解现场构造。
此外,在许多新型、疑难犯罪案件中,专家证人、侦查人员、鉴定人员出庭作证,针对焦点问题予以充分阐释和论述,帮助检察机关有力指控犯罪。
优秀公诉人的成长,离不开资深公诉人的“传帮带”。在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中,“老带新”的公诉团队人员配置屡见不鲜——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检察院出庭支持公诉的王某某受贿案中,该院检察长赵倩带领该院最年轻的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苹牵头办理黄某、王某假冒注册商标案时,组建“优秀公诉人+资深检察官+青年助理”团队,并在庭审前明确主辅分工,在庭审中强化协作配合,有力指控犯罪。
“优秀公诉人是案件‘喂’出来的。让年轻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参与疑难复杂案件办理和出庭公诉工作,有助于他们快速成长起来。”最高检第十评议组成员、全国十佳公诉人、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任婕说。
教学相长
“评议组的点评一针见血”“评议组不仅点出症结,也开出‘良方’”……随着评议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被评议人员感受到评议活动的现实意义。
出庭公诉人、成都市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蒲静怡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评议组提出的意见具体而实用,都是能够运用到平时工作中的。她的笔记本中,详细记录了评议组成员给出的建议:“可通过讯问或者询问固定技侦中暗语的意思”“针对翻供可设置封闭式问题,避免纠缠细节”……
受益的并非只有被评议人员,评议组成员同样开阔了眼界。“评议不仅是对他人表现‘把脉’的过程,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机会。”最高检第五评议组成员、全国十佳公诉人、天津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宋凯告诉记者,评议组成员对于公诉人庭审表现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也会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同时,看到别人在办案中的好做法,自己也会认真记录下来,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出庭支持公诉工作中。
11月12日,最高检召开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总结会。会议明确,最高检将推动出庭支持公诉评议活动从阶段性活动转向常态化工作,并要求省市检察机关在本辖区逐步实现出庭评议全员全覆盖。
时代出题,实干答题。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检察部门将评议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刑事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并以此次评议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出庭支持公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