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稻谷的清香随风飘扬,在江门鹤山鹤城镇的客家村落里,村民早早地在门前空地晾晒稻谷等作物。这块空地被客家人称为禾堂,承载着晾晒作物、村民聚集的功能,如今还被赋予了新的法治内涵。
江门鹤山法院鹤城法庭深挖客家“以和为贵”文化底蕴,创新打造“禾堂法调”模式,以乡音解纷、乡情息诉,实现“家事不出禾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鹤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鹤山法院法官深入客家村走访,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纠纷。
邻里噪声起冲突
冯大姐和老李是鹤山鹤城镇某村村民,两家相距仅有两米。6月某天清晨,冯大姐伴随着广场舞音乐晨练,隔壁正在酣睡的老李被冯大姐外放的音频吵醒,两人因此发生争执。
老李以言语威胁,还阻拦冯大姐驾驶电动车离开,并将她推倒在地致其受伤,冯大姐的儿子见状,动手打了老李妻子一个耳光。
当地派出所经调查后,分别对老李以及冯大姐儿子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本以为处罚落地后矛盾能平息,不料双方积怨未消,互相向鹤山法院起诉了对方。
“邻里纠纷‘案结事了’的关键在于化解心结,而非简单判决。”承办法官李兰贞专程到当事人住处走访发现,两人的住所均是客家传统民宅,门前各有一块禾堂。
“或许可以找个‘关键人’参与调解。”李兰贞当即联系当地村委会,找来了双方都信任的“关键人”——德高望重的副村长冯伯。在征得双方同意后,一场特殊的调解在两家门前的禾堂展开。
温情调解化心结
“我们客家人历来以和为贵,你们是邻居,更应该共同维护这份和谐……”冯伯语重心长,他结合村规民约、客家邻里相处的传统习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若要走诉讼程序,既耗时耗力,又伤邻里感情,现在大家都愿意坐在这里,不如一起好好商量后续的赔偿问题,以及日后相处方式吧。”李兰贞同步释法,针对冲突中的法律责任、赔偿标准等问题逐一解读,引导双方和解。
“冯大姐,晚上影响你休息,真对不起,还让你受了伤,医药费花了多少,我赔。”老李率先打破沉默。
“老李,那天早上吵醒你我也不对,以后我音乐声放小点。”冯大姐也卸下心中的防备。
短短几分钟,冯伯的“情”与法官的“法”形成合力,解开了双方的心结。老李当场向冯大姐支付了赔偿款,冯大姐自愿撤回对老李的起诉;老李妻子也主动写下保证书,承诺不再就被打一事起诉冯大姐的儿子。一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圆满化解。
鹤城法庭立足客家文化特色,以禾堂为物理载体,以“传统议事+现代法治”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用乡规民约补法治之“隙”,以乡情乡音消对立之“冰”,成功化解多起邻里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客家“禾堂”成为基层治理的“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