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年获法治广州建设考评“优秀”等次,法治政府建设连续4年获市督查激励,重大项目实现“五证联办”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全省首家惠企“5+6”法治园区入选省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市首届营商环境改革十大最佳实践……
作为广州市北大门、粤港澳大湾区大型空铁双枢纽所在地,花都区立足发展所需,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改革、引领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持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坚实法治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执法改革先行先试
走出法治建设“花都路径”
花都区以执法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举措推动法治建设提质增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数字赋能规范执法监管。在全省率先推行涉企行政检查 “亮码入企”试点,实现执法行为可回溯管理。全区27个行政执法主体、670余名执法人员累计亮证亮码超万次,既规范了执法行为,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相关经验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分类监管实现精准施策。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柔性监管机制,同时实施行政执法“负面清单”,出台执法活动“十严禁、十不得”规定,明确行政执法行为红线,着力构筑“亲清”政商关系。
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在全市率先出台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创新推行“导师制+订单式培训+双向交流”模式,落实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区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大队获评“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区卫生健康局获评“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执法能力与水平持续提升。
营商环境优化焕新
激活市场主体“一池春水”
花都区以法治为引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创造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法治园区驱动产业升级。先后打造全省首家惠企“5+6”法治园区、狮岭皮革皮具产业法治园区,创新推出法治惠企“5+6”模式,运用“亮码入企”智慧监管、“公e直播间”云端普法等数字化手段,整合政法单位法治资源进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法律服务。法治园区建设经验先后获评广州市首届营商环境改革十大最佳实践、入选广东省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出台“亲商助企”“春风送暖”系列惠企政策,推动重大项目实现“一套材料、一次申报、并联审批、五证联办、全程网办”,相关做法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花都狮岭箱包皮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入选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优秀案例。
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突破。全国首创知识产权“事先约定赔偿”机制,创新推出“一庭一会一站一中心”一站联办维权服务模式。全市首创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巡回+调解”服务机制,实现3个工作日内出具侵权判定咨询意见,企业维权办理周期较法定周期缩短超2个月。2024年,花都区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区,为创新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基层治理深耕细作
绘就法治惠民“实景画卷”
花都区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以法治手段破解民生难题,让法治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多元解纷筑牢平安基石。创新“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品牌,组织全区2300多名“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党员直达村(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民情接待等服务。在全市率先建立“警调联调+司法确认”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狮岭、新雅司法所获评“广州市示范司法所”,狮岭司法所、花山法庭获评“广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先进典型单位”,秀全司法所获评“2024年广州市规范化建设达标司法所”。
法治文化培育多点发力。在全市率先打造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宣讲活动室,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与广东培正学院共建全市首个区级“法援花声·高校志援e站”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站,推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与法学教育双融双促,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新活力。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广州市法治镇(街)3个,其中,梯面镇法治镇创建经验被纳入司法部司法行政案例库。
未成年人保护精准有力。创新打造“1+4”未成年人帮教阵地,与新华监狱探索监地共建新模式,设立区未成年人法治警示教育基地。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相关经验在2025年度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分享,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坚实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