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执行人被拖欠货款导致陷入经营危机,被执行人面临机器设备查封难以为继,“两难”局面如何迎来“双赢”结局?
近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在一起涉中小微企业拖欠货款纠纷的执行案件中,通过善意文明执行,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通过“活封活扣”、执行和解等方式“量身定制”执行方案,盘活企业资产,助力中小微企业平稳运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欠债拒执 企业“躲猫猫”
段某在佛山市南海区自主经营金属制品加工店,经过几年打拼,生意越发红火。2020年,广东博某公司在加工店定做一批铁架,但一直拖欠加工款13万余元未付。
“这个加工店只是小本经营,13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疫情期间生意难做,店铺急需资金周转。”多次催收未果,某加工店诉至南海法院,法院依法判决博某公司支付加工款13万余元及利息,但该公司未履行还款义务,加工店遂向法院申请执行。
面对法律义务,被执行人消极应付,拒接电话、拒收邮件,索性失联玩起了“躲猫猫”。为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执行法官决定前往博某公司所在地茂名市进行实地调查。
谁料,执行干警与申请执行人段某抵达现场后,博某公司的工作人员便耍起了“太极”,面对询问“一问三不知”。执行法官严肃表态:“如果你们再消极应对执行案件,法院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随后,法院先行查封了现场的机器设备。
迫于压力,博某公司方的代表邵某终于“露面”,主动配合执行干警及段某协商本案解决方案。
疫情冲击 双方各有难处
“你们也看到了,受疫情影响,现在公司经营惨淡,连员工工资都发不起,实在是没钱啊。”邵某一脸愁容地向承办法官和段某解释。
“我们生意也不好做,拿不到加工款,现在资金周转不开,也要经营不下去了!”段某表达了同样的难处。
面对双方争执,执行法官立即开展释法调解工作。法官正言厉色地批评了博某公司先前逃避执行的行为,并释明恶意拒执的法律后果。同时,对双方因疫情导致经营困难表示理解,耐心地帮助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尽力促成执行和解方案。
执行和解现场
经过多番沟通,博某公司提出要求:先解封财产,再进行和解。但段某坚决不同意,认为一旦解封,自己的权益将无法保障。执行再次陷入僵局。
定制执行 活封促共赢
“博某公司有数十名工人,目前正在接单经营,强制拍卖设备并非最优解。”面对如何平衡企业经营与维护申请执行人权益的难题,执行法官有着自己的考量。
通过多次“背靠背”约谈当事人,反复研判评估实际情况后,法官为双方“量身定制”了一套执行方案:以“活封”方式继续查封博某公司的机器设备,即由其继续生产经营使用,暂不作评估、拍卖等财产处置,博某公司先付2万元给段某,余款则按每月1万元方式分期清偿。
“只有被执行人企业后续盘活生意,经营顺利,回笼资本,申请执行人才能如期收回所有债权款。”执行法官耐心地向双方当事人解释该方案的可行之处。最终,双方各自作出让步,同意了该方案,达成和解协议。
如今,段某的加工店、博某公司的经营情况均得到改善。加工店已收到第一笔款项2万元,资金周转压力得以缓解,生意逐渐好转。博某公司亦马不停蹄,努力在期限内将积压存货卖出,盘活资金。
疫情之下,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货物积压等问题,从而陷入经营困境,这对法院执行工作来说是一个考验。
南海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执行工作要把握好为企纾困和维护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之间的平衡,贯彻审慎谦抑、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通过严格规范保全措施、采取‘活封’方式等灵活执行,助力企业走出经营困局,让中小微企业安心经营。”(佛山南海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