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阳江市江城区城西街道,网格员小李像往常一样穿梭在社区楼栋间,用手机记录着居民反映的琐事;菜市场里,商户忙着卸货摆摊,“雪亮工程”的监控探头无声守护着这份烟火气;派出所的巡逻车缓缓驶过主干道,警灯闪烁间,是辖区群众心中稳稳的安全感。
2025年以来,城西街道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将综治工作与群众安全感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平安答卷。
动态防控筑牢“平安防线”
“进入夏夜,我们特意加强了路面巡逻频次。民警巡逻时会主动跟沿街商户、纳凉群众打招呼、唠家常,既能及时掌握周边治安动态,也能提前预警、有效制止可能发生的盗窃、纠纷等案件,让大家夜里出门更安心。”城西派出所所长关东波介绍。今年,城西街道警情数同比下降6%,刑事案件立案下降15%,治安案件立案下降48%,整体治安态势持续平稳,未发生重特大恶性案件。
针对邻里矛盾、劳资争议等易引发“民转刑”的隐患,派出所与社区深度融合,构建起“警调联动”机制。今年3月,辖区员工李某因被老板谢某拖欠工资,多次交涉无果后情绪失控,携带工具意图破坏谢某车辆,双方争执中互相推搡,矛盾一触即发。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先将两人隔离开来,一边安抚李某激动的情绪,一边联系核查。经过多次上门调解,谢某最终承诺分期支付,李某也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在处置涉众型矛盾和家庭内部纠纷时,派出所坚持 “法理情”结合,联动基层组织构建多元化解链条。今年5月,某村两兄弟因矛盾发生口角争执,村民报警后,派出所挂点民警联合村委会干部、综治中心调解员组成临时调解组,先以“亲兄弟血脉情”为切入点进行情感疏导,调解员后续跟进回访,确保矛盾彻底化解。这种“警调衔接、多方参与”的模式,将潜在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级联动织密综治网络
52个网格覆盖城西街道,网格员活跃率100%,“粤平安”APP事件办结率100%……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街道构建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治体系的完善。
街道平安法治办以街道部门、村(社区)为单位,组织多方力量,对各类矛盾纠纷、重点群体和风险隐患开展拉网式、地毯式、起底式排查,制定问题清单,研判风险等级,严防脱管漏管、出现盲区。以网格化管理为骨架,将辖区划分为52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承担着信息采集、矛盾调解、隐患排查等职责。
持续深化街、村、组三级调解组织架构建设,在街道层面设立矛盾纠纷综合调解中心,整合司法、民政、信访等多部门力量,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健全常态化协同机制,通过共享矛盾纠纷数据库、开通跨部门快速响应通道等方式,实现信息实时联通、工作无缝联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矛盾纠纷联排、联防、联调模式,复杂案件由多部门联合调处,凝聚起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
一线化解架起干群“连心桥”
在城西街道,综治工作早已超越“维稳”的单一范畴,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方方面面,逐渐构建起“领导带头,一线化解”的城西特色工作机制。街道党工委书记坚持每月带头接访,在信访接待室里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认真倾听诉求,对于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立即安排落实,复杂问题则现场调度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方案。
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定期开展“走村入户访民情”活动,带着民情记录本深入田间地头、居民楼院,与群众拉家常、问难题。在菜农王大伯的大棚里,详细询问蔬菜销路和灌溉难题;到独居老人张奶奶家,看看药品够不够。笔记本上不仅记着群众反映的问题,还标着解决进度和回访时间。
这一机制不仅成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关键法宝,更架起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通过一线走访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街道在化解矛盾时总能精准施策。
漫步在城西的街头巷尾,邻里和睦的笑容、商户忙碌的身影、孩童嬉戏的喧闹,共同勾勒出一幅平安画卷。从网格员的脚步到监控探头的视角,从调解室的耐心沟通到巡逻车的日夜守护,城西街道用细致入微的综治工作,将平安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