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海丰,蝉鸣悠长。老城西中街车水马龙,临街一间铺面里,茶钵与茶棍碰撞的“哐哐”声,如清泉流淌,沁润喧嚣——这里是一处“咸茶说事点”。一年间,遍布全县的咸茶点,化解邻里纠纷249件,破解民生难题324项,成为汕尾海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生动注脚。
共建
咸茶聚人心,旺铺能“解忧”
繁华的西中街,周水龙家临街的旺铺,曾是每月2400元租金的稳定来源。目睹街坊因琐事在烈日下争执,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需要个地方,让大家坐下喝碗茶,心平气和说话,共建家园。
在社区党组织引导下,周水龙决心坚定:“这房,不租了!腾出来,给街坊擂茶解忧聚心!”家人理解了他的赤诚。屋子清空,桌椅搬入,角落还贴心辟出“儿童乐园”。2024年10月,“幸福咸茶”牌匾挂起,茶香与欢笑,点亮了繁忙街道,成为最温暖的公共空间。舍弃的租金,化作了共建和谐的基石。
午后茶香正浓。妈妈们闲叙,孩子们嬉戏。环卫工李大姐满头大汗探身:“水龙哥,讨碗茶水解暑?”“快进来!凉茶备好了!”周水龙笑着递上清甜。温情传递,这些“城市美容师”也成了说事点的“守护者”,常默默清扫门前、归置桌椅。如今,这茶香天地,早已是街坊邻里共同参与、建设、维护的“说事厅”“解忧站”“歇脚亭”。
共治
法理解千结,群策化烦忧
南门社区的“咸茶说事点”内,气氛凝重。社区书记彭小靖沉稳注水,茶香试图安抚桌对面两鬓斑白的单亲父亲陈国栋(化名)。他紧攥着卷边汗渍的材料,为在外地读书时遭受校园伤害的女儿小雅(化名)讨公道,耗尽了家财,在信访路上踽踽独行七年,公道却如镜花水月。
“彭书记,七年了!”陈国栋声音嘶哑哽咽。“陈大哥,试试新路。我们联合司法局有普法服务!”彭小靖将温润的咸茶推到他面前。普法活动中,资深律师老林(化名)摊开条理清晰的《起诉状》和《证据清单》;妇联同志介绍了对接好的心理康复援助。“国栋兄弟,依法维权,相信法律会给你和孩子公正!”林律师话语沉稳。陈国栋胸中压了七年的巨石裂开缝隙,滚烫的男儿泪砸入茶碗——委屈终于找到了法治的出口。几个月后,他带着小雅再访,汇报案件圆满解决的喜讯。法治之光,照亮了这个家庭的新生之路。
茶桌上的共治力量,既解个体沉疴,也化群体烦忧。跟进小雅案件的同时,一桩房屋漏水难题也在“咸茶说事台”的“待办栏”中稳步推进。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区在一次次“咸茶说事”中,发掘了居民中的“宝藏”——那些怀揣温暖与一技之长的热心人。党组织顺势成立“‘金厝边’志愿服务队”并建立积分制,这成为“咸茶说事”结出的又一枚共治硕果。
共享
温情沁心田,家园乐陶陶
一缕清冽的艾草香,漫过云岭山庄的共享小公园。这抹香,源自公园旁新设的“健康驿站”,其诞生始于咸茶桌旁一次揪心的凝望。
初春阴雨,社区书记王胜波与老党员在说事点商议绿化。窗外风雨中,独居的吴婆拄拐艰难走向马路对面理疗店的身影刺痛了众人。“不能再让吴婆冒险!”随后的“咸茶说事”中,“共享”成为突围共识。“清理废弃仓库,零租金引入专业养生馆,服务必须惠及街坊!”提议迅速凝聚为行动力。短短三月,杂物清空,斑驳墙面换上透亮玻璃。盛夏阳光洒落崭新的驿站,艾灸床、理疗仪整齐排列,艾草香静静流淌。王书记搀扶吴婆走进驿站,老人眼中满是难以置信。“阿婆,以后这里就能扎针、艾灸、按摩,收费便宜很多!”合作方的林医师笑着介绍。这不仅是理疗床,更是社区铺就的“安心路”。
艾香之外,党群服务中心“共享书院”里,“家门口的暑托班”书香弥漫。驿站旁的共享小公园,晨曦中太极扇翩跹;黄昏里,孩童嬉笑与乒乓球声应和;夜幕下,凉亭中的咸茶夜话伴着蝉鸣,共同奏响社区平安和谐的温馨交响。
共融
茶香浸润乡土情,繁星点点照万家
盛夏海丰,夜色温柔。“有闲来食茶,有事好商量”——这句朴实俚语,已融入血脉,成为共建共治共享最生动的日常。这碗咸茶,从个体奉献的共建起点,汇聚群策群力的共治智慧,最终酿成普惠众生的共享甘甜与互助温情。它在海丰大地上静静流淌,无声滋养,照亮每一颗向往和谐安宁的心。
一碗传承千年的咸茶,正以其独特醇香,浸润着这片红色热土,浇灌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生机勃勃的崭新图景。点点繁星般的“咸茶说事点”,已不仅是一个个物理空间,更成为连接党心民心、汇聚治理合力的情感纽带与行动枢纽。它们如同温暖的灯塔,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将法治精神、互助理念和家园情怀,播撒进千家万户,汇聚成照亮社区、温暖万家的磅礴力量,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海丰实践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