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根须扎入乡土,百起纠纷消于笑谈。古榕下蕴含着客家人最朴素的治理智慧。
清晨7时,梅州市丰良镇西厢村的古榕树下已聚起三三两两的村民。几张矮凳围成一圈,退休教师吴伯捧起茶杯,笑吟吟地望向面前两位面红耳赤的邻居。“阿强家新砌的墙占了阿明家半尺地?莫急莫急,先饮茶,消消气!”几声劝解落地,紧绷的气氛悄然松动。不出半日,一场宅基地纠纷在茶香中烟消云散——这是丰良镇“榕树下议事角”最寻常的一幕,也是这座百年古镇善治密码最生动的注脚。
乡土智慧,古榕树下的和谐自治
丰良镇的古榕树,承载着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有着287年老县衙历史的土地上,这些古树如同活态史书,见证过商旅往来,也荫庇着世代生活。
2024年,成东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休,甚至险些动武。丰顺县司法局丰良司法所所长钟漳泉将双方请到榕树下,从祖辈相处的情谊聊起,再对照村里的老地契摆道理,一番恳谈后,双方不仅握手言和,更共同出资将分界墙修葺一新。这温情一幕,正是该村“榕树下议事角”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缩影。
“乡亲们习惯在榕树下纳凉议事、交流心声,天然就形成了非正式的调解空间。”丰良镇党委书记朱杭洲表示,在圩镇客厅建设中,丰良镇注重发挥榕树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定期组织调解员从调解室里坐等上门转移到榕树底主动下沉,用方言讲法理、叙乡情,用茶香清心火、化心结,在聊家常中化解潜在矛盾,让“和为贵”的乡土伦理自然流淌。
仅2024年一年,这个充满乡土智慧的“议事角”便成功调解宅基地纠纷15起、邻里关系纠纷23起。古榕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联结的象征,它巧妙融合了法治的“筋骨”与德治的“血肉”。当调解在自然、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村民卸下防备,矛盾在茶叙谈笑间悄然化解,一位村民感慨:“在榕树下,听信任的人讲理,解暑又解气。”
机制创新,“榕下融融”的多元共治
从“救火”到“防火”,“榕树下议事角”并非孤立的场景,而是串起“榕下融融”调解工作法的关键一环。
为确保“榕树下议事角”不流于形式,丰良镇实施“榕下融融”调解三级联动机制,实现矛盾纠纷精准分流。简单纠纷网格员会在现场处置,复杂问题邀请专业人员到议事角参与调解,疑难案件则采取“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方式,联动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多部门集中会诊,将矛盾纠纷紧紧吸附在当地。2024年该镇通过该机制化解纠纷136起,成功率高达98%。
此外,丰良镇党委、政府还认真摸排辖区内热心社会事务的群众,充分运用“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个“N”力量,整合人大代表、退休法官、驻村律师等资源,组建“银龄调解队”“法律明白人”等调解队伍。丰顺县司法局组织驻村律师每季度开展法治讲座,定制普法“菜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规融入调解案例,把法治文艺作品搬上文体广场,有效提升了调解的专业性和普法的实效性。
调解工作的深层价值,在于为基层治理奠定和谐基石。丰良镇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全镇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2%,“无信访村(社区)”覆盖率提升至82.6%。
古邑新生,榕和共生的基层善治
古榕新绿,见证着治理与发展的同频共振,基层善治释放的发展活力清晰可见。
2024年,丰良镇成功入选省级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古镇风貌焕然一新。龙宇科技项目从签约到用地摘牌高效推进,创下“丰良速度”;教堂水库工程加力提速,数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深圳元利嘉实有限公司的接踵落户,其负责人坦言:“正是看中了这里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淳朴的良好民风。”字里行间透露着优化社会治理对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随着“榕下融融”调解品牌的深入人心,“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蔚然成风,争地争水等纠纷锐减,互帮互助的温馨场景处处可见,榕树下成为参与社会事务的发起地。和谐的氛围也激发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大家齐心整治环境、修缮古建(如围屋、驿道),精心打造集议事、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古榕空间,百年古镇在保护中焕发新颜,吸引游客感受客家风情。
当斜阳西沉,丰顺古八景之一的“古榕夕照”熠熠生辉。古城不老,新韵正浓,议事角的人声渐渐散去,矮凳上余温尚存,老人倚栏沉醉于这如画风光。这座客韵古镇正悄然完成一场静水深流的蝶变,它以古榕根须般深扎乡土的治理韧性,托举起枝繁叶茂的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