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案件总量攀升与定分止争难度加大的双重挑战下,地处粤西的阳江法院如何突围?作为广东农业大市、绿色能源与五金刀剪产业大市,阳江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传统纠纷与新型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
近日,阳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长林详解了当地法院通过构建“大调解”格局、深化内部管理改革、锻造过硬队伍等举措,系统破解“两难”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为基层法院提升审判质效、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直面挑战
锚定质效“开新局”
关键词:案件总量、定分止争、审判质效
问: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各类纠纷不断涌现。请问阳江法院如何看待“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难”这两大难题?在破解“两难”问题上的整体思路如何?
周长林:阳江地处粤西、山海兼优,既有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特征,又有现代化进程中商事纠纷多发的特征。阳江法院案件总量在粤东西北地区法院中处于中游,今年上半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新收案件同比上升13.48%。
我们的“两难”主要表现在案件化解对人力的高需求以及审判工作现代化对队伍综合素养的高要求。一是大量传统纠纷占据了法院主要解纷力量。上半年,收案前十的民事一审案件占总量超过七成。一方面,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物业服务等传统民事纠纷仍然占据一定比重,事关民生无小事,尤其是婚姻家庭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极端个案、衍生社会问题,化解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因融资、交易等市场行为引发的金融借款、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纠纷基数较大且呈增长态势,需要在司法之外谋求新的化解“出口”。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呼唤更优质的司法供给。与阳江大力布局“4+4+X”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相伴而生的,涉知识产权维权、绿色能源保护、滨海旅游康养等新型纠纷化解需求不断加大,而我们队伍的综合素养还未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我在诉”办好每一个案件,我们责无旁贷,但司法并非唯一防线,也未见得是纠纷解决的最好路径,法治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单元的协同共治。为此,在破解“两难”问题上,我们重点抓“两个方向”:对外,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也就是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司法资源与基层治理资源深度融合,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对内,健全管人+管案“双轨制”管理。也就是通过提升队伍素质、加强案件管理,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认可,树立司法公信。
协同共治
多元联动“织防线”
关键词:综治中心、一庭两所、特色协同
问:刚刚提到要对外构建“大调解”格局,那么阳江法院面对辖区矛盾特点如何做到司法资源与基层治理资源深度融合,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周长林:要让“大调解”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打通“法院—综治—末梢”三道闸口。我们抓住三个切入点,把平台搭起来、力量沉下去、服务送上门。
首先是“法院+综治中心”双向赋能,构建解纷枢纽。我们在积极参与综治中心建设的同时,探索实施“法院+综治中心”基层治理双向赋能新模式,在县区一级实行“法院派员入驻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在法院诉服中心设立工作室”双向派驻,从而更加有效增强法院与综治中心的业务黏连度,便于彼此借助对方势能协同发力。今年上半年,两级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参与先行调解案件315件,调解成功134件;向综治中心分流委托调解案件924件,指导调解成功369件。
其次是“三进三访”+“一庭两所”扎根乡土,化解民生矛盾。11个派出法庭是我们向下纵深扎根乡土的战斗堡垒,近几年来,我们依托法庭、联动基层,拓宽了大走访、熟乡情、拓资源、优供给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一方面,常态化开展 “三进三访”,利用送达或调查等外勤机会,“顺道”进镇街、进村居、进生产一线,访基层治理单位、访辖区调解组织、访镇村园区负责同志,一线司法之路越走越平顺,入选最高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联动乡镇司法所、派出所,构建“一庭两所”协同共治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纠纷共调,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发生之时、成讼之前。阳春市法院潭水法庭被评为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还有就是“法官工作室”+“亲清益企行”定向发力,防范重点纠纷。在全市48个镇(街),阳春市、阳西县主要行政村(居)及相关产业园区设立法官工作室,把司法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其中,阳西县法院以法官工作室融入当地“五室合一”解纷平台,为县域社会治理注入司法动能;江城区法院发挥集中管辖作用,在重点工业园区设立3家知识产权法官工作室,与市五金刀剪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助力知识产权解纷驶入“快车道”。针对阳江民企纠纷多发于缔约履约、劳动用工、知产侵权等特征,打造“亲清益企行”司法服务品牌,为企业“量身送法”,帮助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质效双管
靶向施策“通关窍”
关键词:减存防积、同案同判、实质解纷
问:在案件日益增长、诉求多元而审判资源增量有限的背景下,阳江法院如何向内挖潜、向管理要效能,为“两难”提供阳江解法?
周长林:“公正与效率”是永恒的工作主题,内部挖潜须先向管理借力。
一方面,要把办案质量提上来,真正实现“案结事了”。首先是压实审判组织法定责任。我们全面推行类案与关联案件检索,同时鼓励当事人、律师提供类案,双向发力避免类案不同判;我们改革了专业法官会议制度,要求发挥群体智慧,对于疑难复杂案件,提交业务条线法官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其次是压实院庭长监管责任。我们要求院庭长办疑难案、骨头案,充分发挥示范裁判作用,强化案件阅核,同时建立发改案件“错/难题本”机制,要求各条线定期进行总结和讲评,进一步凝聚两级法院裁判共识。最后是强化以评促改。案件办得怎么样,要经得起检验和推敲。我们出台了案件评查工作规程,每年针对性地对全市法院长期未结、涉诉信访、二审发改等重点案件开展评查,及时发现问题。此外,我们还注重在释法说理上发力,出台全流程释法说理工作实施细则,努力通过“解心结”“化法结”。
另一方面,要把结案速度提上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首先是实行繁简分流。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速裁优先、繁简分流改革,甄别不同案件难易程度,实行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案件平均审理时长较2023年缩短27.7%。其次是把制约效率的卡点打通。如送达难,我们就全面推行电子送达,送达时长有效缩短到改革前的1/3;审判法庭不够用,我们就推行线上庭审,鼓励简单案件线上开庭,既便利群众又提升效率;案件流转慢,我们就开展专项行动,对上诉案件移送时长提出明确要求,上半年,上诉案件移送时长缩短至将近2023年的一半。最后是紧盯长期未结案件清理。实行长期未结案件预警督办和院庭长包案督办机制,确保长期未结案件有人管、有计划、有推进,坚决避免“边清边积”。
经过努力,阳江法院办案质效逐年趋优,连续两年获评广东法院综合提升审判质效“综合优胜单位”。
蓄能提质
淬火砺剑“育精兵”
关键词:资源优化、能力提升、公正廉洁
问:近几年,阳江法院如何加强内部挖潜、激发队伍动能,让“两难”问题的处理更有保障?
周长林:队伍建设是破解“两难”问题的根本保障。我们坚持“人案适配、能力提升、实绩导向”的原则,全力打造高素质司法队伍。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近年来,在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下,各基层法院完成了内设机构改革,“扁平化”管理的优势愈加凸显,中院也根据案件态势,优化调整了内设机构,撤并两个部门,新设民事审判第四庭和破产执行审判庭。同时,我们还改革案件分配和条线业务指导机制,实行“速裁优先、统一归口、兼顾均衡”的分配原则,在繁简分流的基础上,将涉外、涉知识产权、涉农、涉融资、涉婚姻家庭等案件归口专业团队办理和指导,将部分处理规则成熟的案件实行均衡分配,促进人案配比平衡以及裁判尺度统一。
二是强化“三线”培育。坚持“能力培养、业务淬火、精品突围”三条线同步发力,着力提升队伍综合素养。常态化开展条线分类培训,“资深法官论坛”+“青年法官沙龙”+“青年说”三大平台形成“全员上讲台”闭环,“传帮带式”“抱团式”学习氛围愈加浓厚。实行新提拔人员到立案信访岗位锻炼机制,着力提升其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实施“精品工程”,近年来多篇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中国法院年度案例等国家级案例平台,在精品打造上陆续实现突破。开展岗位大练兵和标兵评比活动,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是坚持全面从严。始终做到对党忠诚,持续给脑子“上弦”,主题教育、政治轮训、警示教育、基地教学等多维课堂联动,让警钟长鸣、心存敬畏。坚持给权力“上锁”,出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审判执行权力和责任清单,明晰各层级权责清单,严格执行“三个规定”,强化以制度管人。始终把监督“做密”,全力配合巡察、督查,常态化开展司法巡查、审务督察,密切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及时改进工作,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