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湛江硇洲岛上海风悠然,白浪拍岸。百米长的那晏海石滩,像一个巨大的“凹”字,被两旁的黝黑嶙峋的火山岩礁石所环抱。远处,由麻石块叠砌而起的灯塔照耀来往船只航道,守护着这座“岛外之岛”。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硇洲法庭坐落于此,是广东唯一一个不通陆路的海岛法庭。硇洲法庭党支部设在法庭,并有一个审判单元,主要负责审理硇洲岛辖区的民商事案件。
近五年来,硇洲法庭年均办案250余件,结案率均达100%,连续五年创造无错案、无重审、无再审、无申诉、无上访、无超审限、无抗诉、无民转刑的“八无佳绩”。今年“七一”前夕,硇洲法庭党支部获评“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五年结案率达100%
“过去,从市区到硇洲法庭,需要三个多小时,遇上下雨、台风等天气则要更久。”硇洲法庭党支部书记陈道准回忆,90年代初硇洲法庭办公条件简陋,在庭干警拥挤在破旧瓦房楼内,向上级法院汇报工作需靠手摇电话,遇上潮水影响或强风大浪阻隔,滞留岛上是家常便饭。
如今的硇洲法庭早已焕然一新,人员配备也日益充足。目前,硇洲法庭党支部有5名党员,支部书记由法庭庭长陈道准担任。为落实“强基工程”,院机关2名党员被选派加入法庭支部,进一步加强支部功能。
基层法庭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法院服务社会的窗口。硇洲法庭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审判的工作思路,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干警走村入巷,下田间上渔船,足迹踏遍8个村委会、134个自然村。
法官将国徽抱在怀里,乘坐小舟前往渔船,拉上横幅、用塑料箱搭起审判台后开庭,有时庭审结束遇到退潮,渔船无法靠岸,办案人员只能涉水上岸……这是硇洲法庭独创党建品牌“渔船审判”的开庭场景。
据陈道准介绍,岛上的渔民多生活在渔船或渔排上,起早摸黑忙生计,上岸前往法庭开庭很不方便。为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渔船审判”应运而生,把巡回法庭开到群众需要的地方,既减少了办案时间,结案率也有所提升。
此外,硇洲法庭党支部通过开展送法进学校、社区、乡村等普法活动和“大走访”,以案说法、以案普法,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近五年来,全年结案率都达到100%,所办结的案件上诉仅5件,二审维持5件,服判息诉率99.5%.
为办案绕岛近万圈
烈日当空,数名村民和在村里开冷冻工厂的陈老板产生纠纷,互不相让。硇洲法庭的办案人员随即赶到,询问原委:村民房屋在拆迁动工过程中,不慎将上方冷冻工厂的电线弄断,工厂因此断电7个小时,导致部分产品变质,老板为此索赔20万元。
庭长了解案情后,耐心细致地劝解当事人,及时安抚对立情绪,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最终,经法庭庭审,村民无须赔偿冷冻工厂损失费用,但新房建成后应保持电线原位置,一场冲突顺利化解。
有事就找“小岛大法官”,这在硇洲岛已成渔民习惯。司法体制改革后,硇洲法庭党支部只有一个审判单元,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各司其职,长年累月扎根海岛,探索“司法功能前置”,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邻里关系、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民间借贷……身处小海岛,大案要案不多。“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岛”是硇洲法庭办案法官的办案宗旨,充分利用丰富经验和乡邻威望等优势,对各类纠纷坚持调解优先,年均调解率58%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硇洲法庭接待人民群众、企业来电、来访法律咨询1600多人次,每年指导镇内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委会提供法律业务指导及协助调解200人次。近5年来,办案法官为民奔跑33万公里,绕岛近万圈。
“不知不觉在岛上工作已有30余年,这片土地见证了硇洲法庭发展的历程,也承载着司法和群众的感情。”陈道准说,近年岛上旅游业越发火热,硇洲法庭正筹备探索旅游审判新模式,为海岛旅游提供优质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