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区级层面率先探索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印发《增城区关于实施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的工作指引》,深化包容审慎监管的创新举措,指导各执法单位在“观察期”内对企业优先采取柔性执法方式,扎实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让企业和群众可感可及。
2024年,全区平均每户企业年内被实施行政检查0.09次,低于全市各区平均水平。今年以来,涉企行政检查10202次,同比减少25.6%,实现“无事不扰”与有效监管的有机统一。
推行包容式执法
提升行政执法温度
以“多”观察引导企业纠正违法行为。率先探索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为信用良好、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提供自行纠正的“观察期”,期内优先采取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警示告诫、行政提示、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目前,全区已适用“观察期”制度案件18件,涉及企业16家。
以“准”裁量提升企业法治获得感。统筹审查首违不罚、轻微不罚、从轻减免等依法可减免责情节,强化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适用,降低轻微违法事项对企业正常经营的不利影响。今年以来,全区涉企不予行政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案件合计423宗,占比涉企行政处罚立案数的45.29%,累计为企业减免罚款335.14万元。
以“缓”缴款助力企业经营减压纾困。推动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经评估认为,罚款可能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停产、停业等重大影响的,依法探索给予超长期暂缓缴纳、分期缴纳,期限不超过5年,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开展精细化执法
提升监管服务精度
加强涉企联合检查。出台《数字赋能“综合查一次”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三方联动工作方案》,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涉企信息共享机制,制定联合行政检查计划,统筹推进涉企“综合查一次”,切实解决涉企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性大等问题。
开展“亮码”检查。全面实行“亮码入企”,入企检查通知书融入涉企检查“亮码入企”范围,建立涉企检查“亮码入企”数据统计通报机制,定期通报涉企检查“亮码入企”执行情况。今年以来,我区各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检查累计亮码5149次,发出入企检查通知书2034份。
执法人员“亮码”执法
执法人员“亮码”执法
检查现场
创新监管模式。以信用评价、风险等级为基础,建立健全各领域分级分类检查制度,实现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提示函“两书同达”,帮助企业信用修复。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服务管理“白名单”,配套建立“白名单”服务机制,对名单内企业实行“一年最多查一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触发式监管”。
探索多元化监督
提升执法监督力度
加强执法协调监督。对涉企执法开展常态化监督,大数据分析研判全区涉企执法情况,定期组织案卷评查、涉企案件回访,遴选行政执法十大典型案例,依托“粤执法”办案平台通报问题,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执法失当行为。对执法监督发现的问题,制发提醒函6份,督促核查整改。
加强部门联合监督。健全执法协调监督与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联动协作机制,对复议诉讼案件中,涉及程序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出整改建议,以个案纠错带动类案整改。联动纪检监察部门,建立问题线索双向移送机制,推动执法监督与纪检监察有效衔接。
加强社会力量监督。构建多方主体共同监督体系,选任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11人,选定首批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12个,联合12345热线搭建“执法数联绿色通道”,公布33个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线索反映渠道,链接我区“企呼我应、增心服务”企业服务平台,拓宽问题线索、意见建议收集渠道,形成监管合力。针对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制发监督文书、约谈、督办通报等方式推动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