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遇到啥纠纷问题,都去红霞那评理。”住在广晟丽苑小区的刘姐笑着说。在韶关市浈江区十里亭镇的基层治理工作中,红霞调解工作室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更是一座温暖的“连心桥”。它连接在居民之间,是十里亭镇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创新举措,以化解邻里纠纷为主责,激活村居自身的治理活力,为解决乡里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党建引领解锁
基层治理“善治密码”
将党建引领贯穿调解工作室运行全过程,由村(社区)书记担任调解工作室的“第一责任人”,选拔政治素质硬、群众威望高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致富带头人组建“党员调解先锋队”,通过“党旗飘在网格上,党员沉在矛盾点”的组织体系,将调解工作室与党建网格深度融合,实现“哪里有矛盾,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红霞调解工作室开展调解工作。
红霞调解工作室成立后,融合“红色先锋调解室”党员力量,吸纳党员68人,充分激发党员先锋活力,让党员成为矛盾化解的“主力军”。“一家人终于能够和和气气坐在一起了,红霞调解工作室帮了大忙。”李先生感叹。李先生的兄弟姐妹因为母亲赡养问题有分歧,争吵不断,“红色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得知纠纷情况后马上开展了调解,逐个化解李先生兄弟姐妹间的矛盾,最终大家握手言和,大家庭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灵活模式破解
基层治理难点堵点
红霞调解工作室以人员构成多元化、问题线索来源多样化、矛盾纠纷解决灵活化为“抓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一是人员构成多元化。依托“镇—村(社区)—网格”三级组织架构,广泛吸纳党员先锋、法律顾问、公益志愿者、网格楼长、退休教师、热心居民约125人,服务辐射群众1万余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律师、退休教师等提供专业支撑,物业、志愿者发挥群众优势,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党员先锋+网格员+行业专家+志愿力量”的共治矩阵,将共建共治共享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二是问题线索来源多样化。充分激活网格员、楼栋楼长、物业等“信息员”活力,化身问题线索收集“顺风耳”,通过小区业主群、活动宣传、邻里家常聊天等多种方式,及时感知矛盾苗头,灵活收集矛盾线索,并对家庭矛盾、邻里争端等各类潜在矛盾动态建档,通过“日常巡查+线上反馈”双线联动,实现矛盾信息“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
三是矛盾纠纷解决灵活化。针对收集的矛盾纠纷,工作室推行灵活调解,调解员深入街头巷尾、群众家中、公园广场等,以群众为先,将调解服务送“货”上门,随时随地开展调解工作。矛盾调解“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矛盾特点匹配调解员,党员先锋主动认领急难愁盼问题,退休教师、法律顾问化身邻里矛盾的“解铃人”,志愿服务者打“温情牌”,用柔性方式化矛盾于无形。建立调解回访长效机制,定期回访当事人,通过“化解—回访—巩固”的闭环管理,有效防止矛盾“二次反弹”,让调解成效真正落地生根。
红霞调解工作室开展上门调解工作。
就在不久前,广晟丽苑小区业委会就物业续签或更换问题提出调解申请,并反映物业存在管理漏洞,业委会多次沟通未果。红霞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迅速行动,倾听小区居民的诉求和问题,先后召开4次调解会,对广晟丽苑小区居民提出的增压泵、充电桩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成了业委会以业主大会形式表决物业续签问题,一个可能爆发的矛盾“炸弹”就这样被工作室平稳“拆除”。
红霞调解工作室召开广晟丽苑小区调解会议。
便民服务描绘
基层治理“温暖底色”
红霞调解工作室不仅仅调解矛盾,也关心民生“小事”,通过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精准帮扶特殊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和谐邻里关系,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滋生,筑牢基层治理的 “情感防线”。
“检查一下血压计、温度计、清凉油带了没?”志愿者们互相提醒,这是红霞调解工作室每周六开展的特殊群众重点帮扶入户活动,由工作室上门看望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
红霞调解工作室组织志愿者上门探望独居老人。
为更好地凝聚群众力量,红霞调解工作室从生活细微处入手,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向幸福前进”志愿服务队、缘梦公益协会、“蓝天”救援队等,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包括寒暑假公益课、义剪、义诊、小家电维修等活动,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针对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每周六组织志愿者上门探望、为其测量血压,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区温暖;通过组织开展村(居)民议事会、设置意见征集栏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建议,邀请群众参与社区管理,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凝聚共建共治共识。今年以来,共开展21场活动,走访43人次,受益人群4000余人。
以红霞调解工作室这抹亮色的崭新登场为契机,十里亭镇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深耕不辍,既以“全覆盖”织密矛盾防范的“防护网”,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更以“精耕细作”探索治理新路径,让“红霞”品牌成为凝聚合力的支点,推动全镇治理能力持续跃升。
从退休教师用乡音化解家庭纠葛,到律师以法理明晰邻里边界;从定期回访巩固调解成果,到便民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如今,“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镇”不再是愿景,而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