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市民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无需花钱、不用登记,甚至连邮费都不要,就可以收到免费的赠品……”然而,免费福利背后,隐藏着一条价值上亿元的庞大黑灰产业链。
●“客服”送来免费“福利”
“您好先生,我们是某通信运营公司积分商城客服,根据查询,我们发现您有1万话费积分即将过期,过期后将会清零无法使用,请尽快到指定商城兑换相应礼品。”
“我们这边为您挑选了几款礼品……请问您要哪一个?这些商品都是包邮的,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电话那端,传来客服甜美的声音,服务周到句句贴心,令人难以抗拒。当市民选择了商品后,客服会要求提供手机验证码。
日前,湛江、东莞、广州、佛山、肇庆多地的市民都接到类似电话。不少市民接到电话后确实免费收到相应的礼品,虽有人对自己的话费积分是否仅能兑换这些小商品存疑,但因是赠品也并未深究。直到今年2月,一名细心市民觉得积分兑换的礼品不妥,随后报警。
接报后,警方第一时间联系某通信运营公司官方客服,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提供过电话里类似的服务。”警方进一步调查发现,积分兑换小商品的电话背后疑点重重:根据公司官方规则,客户积分即使过期也是年末之事;假冒客服使用的电话号码并非官方电话,也无法回拨;虽有免费礼品相送,但其价值却远低于用户积分本身可在商城兑换的商品价值,比如在官方积分商城平台标价12元的抱枕,在这里却要花上85元等值的积分才能兑换。
湛江警方立即成立由市反诈中心牵头,市公安局刑警、网警等相关警种部门和徐闻县公安局精干警力参与的“6·23”专案组展开侦查。经专案组抽丝剥茧、追根溯源,一个以某通信运营公司名义诱导用户兑换手机积分,并通过赚取差价牟利的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链浮出水面。
●内外勾结鱼目混珠
在该犯罪链条中,A类商品公司和某通信运营公司积分商城签订正规入驻协议,将其厂家生产的平价商品放在商城供用户进行积分兑换。
为推销这些商品,该商品公司联系某科技公司仿造某通信运营公司积分商城,搭建了一个新的积分兑换平台,同步将他们的商品链接和商品编号放置上去。该“自建”平台作为一个联系用户与官方商城的桥梁,团伙成员可以通过该平台修改官方商城数据,生成订单兑换商品。
随后,该团伙笼络某通信运营公司工作人员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实现内外勾结,从该运营商服务器后台窃取用户手机号码提供给其组建的“客服”团队。“客服”拨打受害人电话,通过各种话术让受害人相信她们是某通信运营公司的官方客服,以包邮赠品到家为诱惑,套取受害人收到的验证码。有了验证码,该团伙便利用受害人的积分在官方商场兑换商品。
一番操作后,A类商品公司的商品一扫而空,积分也随之源源不断地流入商家口袋,再通过一纸合法文书在某通信运营公司将积分变成真金白银,非法利益则按比例分配到各环节人员身上。为了避免引起怀疑,他们把受害人的积分花个精光后,将一些价值远低于积分可兑换商品的劣质赠品寄送给受害人。
●雷霆出击全链条打击
经过近2个月的缜密侦查、循线深挖,专案组逐步摸清该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诈骗窝点及主要成员的落脚点等,并固定了大量犯罪证据。今年8月初,湛江市公安局成立了“6·23专案”集中抓捕行动指挥部,从市公安局相关警种部门和徐闻、经济技术开发区、霞山等地公安机关抽调警力350余人次分赴湛江市徐闻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霞山区,以及广州、佛山、东莞、江苏徐州、河南南阳等地开展集中抓捕行动。
8月2日17时,随着一声令下,数十个抓捕小组统一收网,104名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缴获赃款11万元、电脑及电子证据等物证一大批,实现了全链条打击。
专案组调查,该团伙在8个月内,诈骗积分达173亿。根据互联网执行的全网统一积分公允价值标准,这些积分相当于1.73亿元等值的商品或服务。其中,仅徐闻县一个仅有数人运作的小团伙,竟在短短4个月内通过这种手段非法牟利数百万元。
“就像小蚊子叮人,不痛不痒,但实实在在地出血。”办案民警形象地说。
据了解,为了增强可信度,诈骗分子在拨打电话时会巧妙地避开敏感词汇,在用户表示怀疑时会“自我让步”,不断给予用户更大好处,比如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或免费充值话费等,直至打消其疑虑、放弃投诉。今年1月以来,该诈骗团伙的积分兑换成交量达28万余单。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