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拿到了工伤赔偿款,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冯小国(化名)握着肇庆怀集法院执行局负责人王泽秀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这起历时七年的工伤纠纷案,在执行异议“首接制”推动下,从接收异议到案款付清,仅用十五日便促推案件执结,跑出司法为民的加速度。
执行异议求解:执行停滞,力求破局
七年前,冯小国因工受伤,在历经停工留薪、工伤认定、劳动仲裁、民事诉讼后,事情终于在2024年7月有了结果:怀集法院判决某建工集团公司向冯小国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共计89077.69元。
然而判决生效后,某建工集团公司却迟迟不见履行。
无奈之下,冯小国遂于2025年5月申请强制执行。经财产查控后,被执行人某建工集团公司账户只有零星存款,不足以付清执行款,执行一度停滞,陷入僵局。
难道苦等七年后,结果又是“一场空”?
面对如此结果,冯小国自然难以接受。在多方了解后,得知可以“提起执行异议,申请追加被执行人”,冯小国随即便提出执行异议,申请追加4名公司股东和16家分公司作为被执行人,以求破局。
“首接制”发力:前端化解,精准沟通
2025年6月,执行事务中心窗口接到了冯小国提交的执行异议申请材料,作为“首接起点”,窗口工作人员在仔细核查申请材料并确定无误后,便马不停蹄地提交至执行异议实施团队。
作为执行异议实施团队的首接责任人,王泽秀立即启动“首接负责”流程。
阳光透过窗台落在办公桌上,王泽秀望着工作人员送来的材料,不禁眉头紧蹙。
被执行人数量增加带来的衍生纠纷往往呈指数级攀升,若裁决追加,被追加的这些分公司和股东也可以提出排除执行异议,整个执行期将会陷入长期拉锯之中,对冯小国而言无疑会增加诉累,不利于其实现核心诉求。基于此,王泽秀决定将矛盾疏解端口前移,把工作做在前端,于是他第一时间找到冯小国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
“我就想拿回我应得的。”
交流之中,冯小国明确表达了自身想法和关注点,同时在王泽秀的释法说理下,也对追加被执行人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诉累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为后续高效、精准处理异议和推动执行扫清了障碍。
协同加速:十五日履毕,破局“执行难”
“首接制”的优势不仅在于首接负责,更在于它彻底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高效协同。
传统模式下,执行异议的裁决权与实施权分属不同团队,流程“串联”导致部门间的协作需要“逐次排队”,易致效率损耗。“首接制”则推动工作模式由“按分工办事”转向“按需求服务”,部门协同由“串联”变为“并联”,部门协作更加灵活。
根据案情需要,王泽秀立即联动执行裁决团队提前介入调处。执行裁决团队成员黄美群法官迅速运用典型类案和示范判决向双方当事人释法说理,有效弥合分歧,促进双方当事人调解。
同时,王泽秀结合失信惩戒案例,向某建工集团公司代表清晰阐明拒不履行的严重法律后果,并从公司经营发展角度督促其自觉履行义务。
“一直不履行义务,将来成为‘老赖’,还怎么和别人谈生意,怎么谈业务?”
一番说理之下,某建工集团公司方亦深感理亏,随后便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履行义务。
在执行异议实施团队与裁决团队信息共享、行动同步,共同推进“调解优先+督促履行”策略下,调解很快便收到了效果。
6月20日,某建工集团公司已将89077.6元执行款全额汇入法院账户。
在“首接制”构建的高效协同机制驱动下,这起执行异议从接收到最终履行,仅用时15天!冯小国也随即撤回了异议申请,一起跨越多年的执行案件最终定分止争,圆满落幕。
怀集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执行异议领域创新推出的“首接制”,正是破解“执行难”的有力探索。它以首接负责压实责任、畅通前端,以高效协同打破壁垒、提升速度,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兑现胜诉权益的决心与效率。今年以来,怀集法院受理执行异议案件59件,较去年同期下降16.9%,执行到位率提升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