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长久以来,江门市新会区把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作为行政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纠治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持续优化“监管+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如企所盼”执法理念,全面构建起“精准服务、无事不扰”涉企执法新模式,切实当好企业放心投资、舒心经营、安心发展的“引路人”。
以“无事不扰”为原则,让企业轻装前行
可预期、可包容是企业对执法环境的期盼之一。新会区持续完善“可知的事项清单”“可感的执法温度”“可信的分类施策”三大机制,让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成效更可感可及。
联合检查清单,一览无遗。今年,新会区将原有的94个单部门事项整合为25个“综合查一次”计划,设立115个“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以“清单化”管理明确联合检查范围和权限。
为确保检查质效,新会区明确执行“五个一”规定,即“一单告知、一次进场、一表记录、一档通用、一网共享”,企业对查什么、谁检查、何时查,一目了然,检查过程和检查结果在“粤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等平台实时监督。目前,已完成“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市场主体68户,减少检查350多次,“双随机、一公开”完成抽检237户,推动行政检查从单一查向联合查、从随意查向规范查、从全覆盖向精准查、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包容审慎,执法温度永不缺位。新会区大力推行“不罚”“免罚”清单,对较轻微违法行为以提醒警告、教育跟踪等代替处罚,“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幅压减检查频率。
各项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新会区涉企行政检查次数逐年下降约15%,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无据不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普遍适用整改指令书,降低处罚率达32%;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累计处理免罚轻罚案件达到394宗,涉及金额259.8万元,企业感受法治刚性的同时,更触摸到发展的暖意。
信用越好,检查频次越少。新会区把信用建设全面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推广“信用+监管”的差异化监管,以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合理确定、动态调整行政检查的比例和频次。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可采用线上远程进行检查,在办理市场监管领域审批备案事项时予以容缺受理、优先办理,实现了企业“无感”而监管“高效”,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新会区在道路运输、园林绿化、食品药品、建筑业、劳务保障、市场监管、税务、公共卫生、水利、房地产业等领域推行“信用+监管”,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常态化运用。不少企业表示,能够明显感受到政府在想方设法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发展环境。
以“有需必应”为承诺,助企业稳健发展
执法不是约束,而是服务的延伸。新会区以服务型执法,让企业精准把握“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从源头减少违规风险,避免罚款、停业损失,为企业撑起“合规保护伞”。
“预检无忧+专班跟进”,项目落地强保障。近日,三江镇试点推广“综合一体查”获得企业一致认可。根据企业“预约”需求,三江镇组建工作专班,整合园区物业管理方、政策制定部门等资源力量,为企业提供“政策上门+隐患排查+合规指导”的升级服务。
新会区还建立重大项目攻坚机制,针对大泽食品园区、万洋众创城、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以及今年计划新开工40个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专班跟进+全程督查”,变“上门检查”为“靠前服务”已成为执法服务的工作常态。
“智能预警+专家指导”,让企业轻装上阵。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的“智慧监管”防控体系已全面应用在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人员通过检查记录仪对巡查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实现市、区监管平台大数据互联互通,执法机关及时对潜在风险行为进行预警和指导整改。
就企业反映的检查标准不公开、标准不清晰等问题,新会区为企业配套提供“一域一册”合规经营指南,一次告知执法事项的现场检查主要事项及标准规范、法律后果等,给出合规经营建议。持续组织“万名专家下基层服务帮扶促安全”行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协助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隐患排查,帮助企业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为企业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以“执法有度”为底线,为企业保驾护航
执法监督不止于事后挽损。新会区推行企业对执法行为的反向监督、行政执法监督的关口前移等同步监督、多元监督模式,让企业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让企业声音转化为履职动力。新会区邀请多家企业担任执法监督联系点、多名企业人员担任执法社会监督员和营商环境体验官,以第一视角直接参与执法监督工作,通过企业“体验者”角度深挖执法问题。企业反馈意见快速流向监督部门,监督部门通过提醒函、监督书、约谈通报等手段分类查办,让企业诉求真正得到落实。
无亮证不入企、无计划不检查。通过“粤执法”平台,执法人员要向企业人员主动“亮证”,并告知检查计划、检查事项、检查要求、申请回避权利等,方可开展检查。“亮证”不但可供企业查核执法人员身份,还能让执法行为在系统全流程记录和实时监管。目前,新会区各执法机关均已线上公示执法事项和执法计划,企业对行政检查更加“心中有数”。
深入监督盲区,执法不走样。新会区建立了执法监督部门与12345热线、区工商联的联合监督机制,设立涉企执法问题线索专门反馈渠道,组建一支执法监督队伍“进驻”到各执法部门,对执法材料、行政现场进行“零距离”监督。目前已对全区所有执法部门的600多份执法案卷进行集中检查,汇总涉企问题线索20多条,印发提醒函9份。
重塑涉企执法监管理念、破除单向执法壁垒是一项系统工程,新会区将进一步推动执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方式的创新,落实政府职能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造高效便捷科学的执法监督体系,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让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成效不断显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