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凝聚合力,“一盘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突出“小切口”精细立法,破解影响社会治理的大问题;开展“立家训、晒家风、家训挂牌”活动,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树新风;村民理事会引导村民参与议事、调解、建设、治理;推进“万家天眼”项目建设,警情大幅下降……
梅州开展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以来,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多点开花”,具有梅州特色、苏区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逐渐形成。梅州群众安全感、政法工作满意度连续19年位居广东省前列,2020年平安广东建设考评获优秀档次,大埔县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称号,以市域平安夯实全国平安的坚实基础。
“政治”引领
凝聚市域社会治理合力
“过去,我们村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里的事没人管、管不了,各项建设一度停滞,村容村貌很差。”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的党支部书记叶继联告诉记者,自整顿摘掉“软弱涣散村”帽子后,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21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芦陵村的成功经验说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也要高度重视政治引领的决定性、根本性作用。梅州市委、市政府将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为“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一盘棋”推进、“一张图”规划、“一体化”落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有47个市相关单位组成的“梅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起市领导挂点联系、成员单位集体会商和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等机制。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市各部门(单位)也组建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梅州出台行动方案等文件,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并编制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项规划,“创新社会治理”写入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
蓝图已绘,践行于脚下。梅州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68个实践创新项目和10个省市共建项目,试点工作“多点开花”。“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我们还将社会治理成效纳入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推动市域社会治理重点任务有效落实。”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维介绍说。
“法治”保障
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定力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梅州立足实际情况,推进“小切口”精细立法,破解影响社会治理的大问题。
《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条例》实施后,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逐年下降;为解决城乡管理、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梅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陆续出台;《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纳入法治轨道……
当前,梅州全市坚定不移保障和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市中级人民法院印发《梅州法院关于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从15个方面入手,增强司法服务保障综合效能。市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细化10条措施,着力打造服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优质检察产品。
梅州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各地都打造了独特的“法治风景”: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蕉岭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地成功创建省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平远县政法机关组团创新“五朵金花进校园”模式,在全县中小学打造6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众多的法治公园、教育基地对提升各年龄段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梅州历来重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把法治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目前,全市已获评10个全国“民主法治村(社区)”和36个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此外,还完成46个全省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98个全省示范性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建设。
“德治”教化
涵养市域社会治理内力
“勤恳做事、踏实做人”“倾己勤劳、以行德义”……这些短句出自梅州市民挂在自家门前的家风家训,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树新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梅州在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过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广泛挖掘和汲取红色文化和优秀客家文化精髓,涵养市域社会治理内力。
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于2019年设立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功德银行”,引导乡贤、村民共同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发展。莒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指着“功德银行”雕花长廊的碑刻介绍,单笔捐资1万元以上就在雕花长廊刻碑留名,捐资1元以上的也记录在“功德簿”,目前筹得善款470多万元,均用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助残、扶贫助困和奖教奖学等方面,并公示账目。与此同时,该村还推出“红黑榜”。“将村里的好人好事和歪风邪气都记录下来,形成一股无形的约束力,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助人为乐、奉献爱心在村里蔚然成风。”陈增金说。
优秀客家文化一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平远县活化利用客家人文鼻祖、广东“古八贤”之首程旼“以德化人”的理念,提炼出“程旼以德化人工作法”融入社会治理,并在全县推广。
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梅州保护修缮利用全市509处革命遗址,发挥12个“红色村”示范引领作用,用红色基因资政育人。其中,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梅州市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被省公安厅授牌为“广东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忠诚警魂的重要场所。
“自治”强基
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创新实践也在基层。梅州发挥市域统筹优势,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向农村延伸。
梅江区金山街道通过“田里灶下”客家美食文化传承项目等,将热心妇女培育成社区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的骨干;梅江区江南街道白马社区组建“白马大妈”草根服务队;而在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大叔”组成巡逻队,在古镇开展巡逻护平安。更多的“大妈”“大叔”成了社区治理的“主力军”之一,在协助指挥交通、劝导不文明现象、宣传垃圾分类、参与疫情防控等工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梅州出台政策,全面铺开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建设,并融入红色文化和优秀客家文化,凝聚党员、宗族、乡贤三方力量,深入参与议事、调解、建设、治理全过程。目前,全市成立10216个村民理事会并制定村规民约和章程。
“以前村里有一块经过两家的地,存在争议10多年,我们理事会成员上门做了几十回思想工作,最终促成这块地变成了公共用地,大家共同享用。”平远县长田镇高南村瓜坪村民理事会的理事长黄志康说,在村民理事会的参与下,邻里纠纷得到化解,村民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家乡各项事务,村里建起了健身步道、凉亭、休闲广场,河道得到清淤,自来水也覆盖全村,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智治”赋能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动力
“社区治安案件数量连年下降,去年只有3宗,今年至今则为零。”梅江区西郊街道黄泥墩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范文婷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社区不断完善智能治理平台建设,目前建成了24路公共安全视频监控、11路智能云广播、20路智能烟感等,覆盖社会治安、公共安全、民生服务等领域。
智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梅州以建设“雪亮工程”为依托,推进“平安乡村”“智慧小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视频监控的增点扩面,使“智慧天网”从打击破案向综合治理转变,全面提高预测预警预防风险挑战能力,让市域社会治理源动力更足。
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薄弱的梅州来说,资金成了推进智慧治理的一大难题。
事在人为,为者常成。以兴宁市为例,该市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前提下,推进“万家天眼”项目建设。“我们与电信公司合作,群众家庭通过使用网络套餐,即可免费安装运用治安视频监控。”兴宁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在全市20个镇(街道)全面顺利推进,全市盗窃警情已连续两年下降30%以上。
梅州还依托“乡贤资源”,与乡贤企业合作推进“合生创展·智慧梅州”系列项目建设,并在梅江区江南街道、丰顺县汤坑镇、丰顺县留隍镇等地取得明显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数据预警、无人机宣传、机器人巡逻、智能语音外呼等一系列科技手段也得到充分运用,较好实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目标,梅州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经受住了考验。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梅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梁维表示,梅州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推动试点工作出新出彩、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地区之一,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服务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