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鮀城潮涌。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为特区发展擘画蓝图,留下殷切嘱托。
五年来,汕头法院牢记嘱托,致力于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让司法预期“稳”起来、市场主体“活”起来、营商环境“优”起来。近5年,两级法院共审结一审涉企案件61830件,调解、撤诉25032件,一审服判息诉率稳居全省法院前列。
服务大局促产业提速
汕头是海滨城市,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024年,汕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的16.3%,并以年均7.6%的增速,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近年来,以海上风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汕头投资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随着产业拔节向上,各种法律问题也接踵而至。
2023年,某建工公司将汕头海上风电一项目工程交由某工程公司负责,工程公司管理人员杨某将部分工程转包给广东某建设公司。建设公司完成施工后,却迟迟没有收到全部工程款,遂起诉至濠江区人民法院。
“建设工程领域长期存在‘重口头协议、轻书面合同’的行业惯性,在建设公司未与杨某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要如何厘清各方责任?”主办法官指出,本案争议焦点在于杨某的行为能否被认为代表工程公司的行为,这个法律问题解不好,不仅本案的工程款难以结算,项目的其他工程也容易受到影响。
经过认真审查,法官认为该公司与杨某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证明案涉工程洽谈、施工安排、进度监督等方面的具体行为,从而证明双方之间存在事实合同关系。
同时,杨某作为工程公司现场管理人员,将工程转包给建设公司,并进行结算,建设公司充分相信杨某是代表工程公司,故工程公司依法应对欠付工程款承担责任。
今年6月13日,濠江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判令工程公司向建设公司支付工程款46万余元及逾期付款利息。
濠江法院组织一起纠纷双方当事人领取司法确认裁定书
以实质性公平为导向作出裁判,促进相关领域良性循环发展,是汕头法院以司法手段优化产业法治生态的一个缩影。
应市场所需、企业所盼。随着汕头海上风电、服装纺织、创意玩具、文化旅游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汕头中院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强化司法政策供给,并在综合保税区和华侨试验区等设立司法服务站点、服务专班15个,为企业提供更及时、精准、优质的司法服务,两级法院近五年来共审结一审涉企案件61830件。
精准治理助企业发展
汕头作为经济特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贡献了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
然而,不少小微企业法治意识相对薄弱、管理方式传统,在买卖合同等商事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而不自知,进而诉讼缠身的问题多发易发。
潮南法院调结一起涉企民间借贷纠纷
今年9月,汕头中院发布《买卖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手册》,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纠纷解决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买卖合同31处高发法律风险点及防范技巧,“手册的发布旨在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强买卖合同合规审查,依法诚信经营,提醒企业在交易全过程都要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
此举是该院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的具体实践,通过总结企业发展痛点、典型问题和高发原因,立足审判实践和调研成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防范方法,助力企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发展。
从点到面,汕头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三年来,常态化深入产业园区、企业工厂、行业协会等开展普法活动近400场次,针对排查到的苗头性、共性问题发出司法建议282份,促进侵害知识产权、违规排污、融资难融资贵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整改,从源头减少涉企纠纷,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汕头中院干警走进商圈开展金融法治宣传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近五年来,汕头法院涉企案件调解、撤诉25032件,一审服判息诉率稳居全省法院前列,优质司法服务正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硬核竞争力”。
厚植根基护经济发展
9月19日,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法院依法对一起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吕某当庭表示认罪认罚。
澄海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环境资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
2021年5月,吕某购得澄海区一山地的林木,在未对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采伐地点、面积等进行实地核实的情况下,超范围采伐林木进行出售,经鉴定,其行为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近2.2万元。
经济发展要谋长远,生态环境是不能突破的底线。为让受损环境得到修复,澄海区法院深入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案件审理中创新修复方案,将传统的支付赔偿金方式转化为认购碳排放配额,让生态修复从“纸上方案”跃至“系统补偿”。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汕头法院持续探索劳务代偿、认购配额、增殖放流等新修复方式,体现司法在生态保护上的理性规划,更彰显法治守护绿色发展根基的温度。
绿色底色之上,发展要创新、要开放、要协同。做强知识产权专业审判、打造涉侨审判品牌、提质破产审判、优化商事金融多元解纷……面对营商环境新命题,汕头法院不断强化使命担当,努力书写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