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的协商公园。
■村级议事议出产业兴旺新气象。
坚持党组织引领一条主线,建立“村级+组级”二级架构,采取座谈协商、恳谈协商、网络协商三种形式……近年,清远市阳山县在构建“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治理体系、“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过程中,以大崀镇松林村为试点,创新探索“12345”村级议事协商模式,推动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群众参与局面,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12345”协商模式让村事有章可依
记者了解到,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坚持将党组织引领这一主线贯穿议事协商始终,并建立起“村级+组级”二级架构即在行政村成立人员构成为“1+8+X”的村级议事协商委员会,“1”即由村党总支部书记兼任会长,“8”即由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社会工作者、专职调解员、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有威望的村中“三老”等8类固定成员任副会长,“X”即其他利益相关人员;类似的,在各村民小组成立人员构成为“1+4+X”的村小组议事协商小组。
完成村级议事协商网络构建后,松林村按照“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快议、难事众议”原则,灵活确定协商时间和形式,形式包括座谈协商、恳谈协商、网络协商三种。同时,明确“议什么”“为何议”“怎么议”“咋落实”四个关键。针对协商内容和议题形成《议事协商项目录》《“五议五不议”协商事项清单》,明确每一项议题先明确意义再议事,根据具体事项做好前期解释工作,按照实际分即办件、搁置件、承诺件、建议件四种情况落实协商结果。
与此同时,推行“五步”工作法,即通过村民报题、党员点题、入户走访采题等方式“提事”,对收集形成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梳理进行“理事”,组织利益相关方代表展开充分讨论和协商“议事”,遵照议事结果“办事”,建立协商成果落实和反馈机制“评事”,使议事成果真正得到落实。
村民议事小平台成就乡村治理大舞台
阳山县表示,通过创新实施“12345”村级议事协商,大崀镇和松林村凝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做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实现组织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
通过共议共商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之计,松林村有效盘活了村中土地资源及资产,引入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800亩阳山旱地西洋菜示范基地、400亩枸杞菜示范基地、田头智慧小站等产业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一地收四金(股金、租金、薪金、定金)”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通过议事协商,松林村广大村民通过筹资投劳、主动让地、参与“五边”“四旁”绿化等形式,真正成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获得者。松林村整村建成美丽乡村,境内县道383线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农村路”。阳山县美丽乡村建设“四不补”经验做法也得到了上级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同时,大崀镇也有效形成了“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良好氛围,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