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浮,每天有超万名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不仅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还是城市治理的守护者。
日前,一座占地900平方米的“红色港湾”——云浮市新业态从业人员党群服务中心(下称“新业态服务中心”)正式落成,这是云浮暖“新”服务的又一举措,也是云浮用党建温度为新业态从业者护航的有益探索。这里不仅是新业态从业者歇脚充电的驿站,更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从业者的纽带,书写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故事。
除新业态服务中心外,云浮还积极打造暖蜂驿站、药企驿站等暖“新”服务阵地,推动系列暖“新”护“新”服务举措落地,同时引导新业态从业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城市治理大局,推动服务对象和治理力量实现“双向奔赴”。
云浮市新业态从业人员党群服务中心。
“红色港湾”增强归属感
新业态服务中心的诞生,源于一个迫切的需求:如何让这群“在路上”的劳动者找到归属感?
据统计,云浮市网约车司机超7300人,快递、外卖从业者规模庞大,但他们长期面临组织松散、权益保障不足的困境。为此,今年4月,云浮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破题,联合交通、工会等多部门,仅用三个月便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新业态党群服务中心。
这座“红色港湾”位于世纪大道旁,两层楼内设办事大厅、多功能会议室、心理咨询室等21个功能区域,目前已有多个市直单位进驻服务。
服务细节里藏着关怀的巧思。一楼的多功能会议室可以举办安全培训、法律咨询等活动,工会驿站则可提供欠薪维权等法律援助,获评“全国工会最美服务站点”称号。二楼则充满生活气息:淋浴房、按摩椅、24小时休息区等,让奔波的新业态从业者能洗去疲惫、吃上热饭。一名网约车司机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跑单机器’,现在有地方喝水、充电,甚至能聊聊烦心事,心里踏实多了。”
依托新业态服务中心,五家网约车平台企业共同制定了《安全运营十条》,统一行业标准;多媒体培训室则开设电工、烘焙课程,为新业态从业者转型铺路。
滴滴出行云浮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业态服务中心的存在为企业降低了租金、人力和管理成本,同时整合会议室、培训室等硬件设备资源,提供集体培训、团建等活动阵地,在强化司机监管的同时增加企业的“人情味”。“在新业态服务中心的司机档案室内,存放了全市网约车司机档案,实现‘档案管理+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一体运作,推动网约车行业在云浮规范有序运行。”
“我们的初衷就是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暖心服务,让他们在忙于工作的同时能有地方休息。”新业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占地面积广,目前已有培训室、休息室、心理咨询室等,未来计划运营“幸福饭堂”,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舌尖上的温暖”。
“下一步,我们计划与公安局交警大队、政数局加强对接,引进粤智助、交通违法自助处理终端机等,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便民政务服务,让他们更有归属感。”云浮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阵地建设有形有效
在云城区云城街道金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那是该社区的暖蜂驿站,也是爱心驿站。
金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霖瑜介绍,社区干部在2023年入户走访时发现,社区辖区内住着较多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业态从业者,于是整合资源共建暖蜂驿站和爱心驿站,并于2024年实现升级,通过扫码“进站”的方式,为新业态从业者和户外工作者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
据了解,金龙社区常住人口1.1万人,其中新业态从业者超千人,占比较大。“他们每天都在户外工作,在路上奔波,饮水取水、休憩充电等方面存在不便。我们把暖蜂驿站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是想尽可能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陈霖瑜提到,为更好提供服务,金龙社区经常联合“双报到”部门和爱心企业开展“两送”活动,即夏天送凉茶,冬天送姜茶等。
“希望有一次性雨衣”“希望暖蜂驿站提供暖宝贴”“希望驿站的无线网络信号能稳定一些”……在金龙社区的暖蜂驿站内,设有“新”声收集箱,这是云浮市了解新业态从业者需求的有效渠道。
“我们定期会打开收集箱查看反馈意见建议,并对应完善。”陈霖瑜介绍,针对收集到的“新”声,该驿站已完善了无线网络信号的设置,配备了一次性雨衣、暖宝贴等物品。“未来我们还将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培训或活动,提高新业态从业者的维权意识,同时丰富他们的生活。”
金龙社区的暖蜂驿站是云浮市构建暖“新”矩阵的一个缩影。目前,云浮全市共有1个市级党群服务中心、43个暖蜂驿站,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主要商圈、产业园区等,为广大新业态从业者提供累能歇脚、饿能吃饭、热能乘凉、冷能取暖的便利场所。
梁先生从事快递配送工作已有8年,他表示,希望暖蜂驿站可以增加面包、饼干、桶装方便面等物资,在饥饿时作临时补给。“希望建成更多驿站,让更多人员受惠。此外,希望加强驿站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驿站的存在,以更好获得服务。”梁先生说。
“为服务普及更多人群,暖蜂驿站一般选址在新业态从业者较为聚集的地方,如去年我们就在大型商圈云浮吾悦广场打造了全市首个集党建活动、暖‘新’服务、人民建议征集于一体的暖蜂驿站。未来,我们也将加强暖‘新’阵地建设,为‘城市奔跑者’筑起更多‘温暖的家’。”云浮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城市治理有了“移动探头”
新业态从业者的日常,是无数个“在路上”的瞬间。网约车司机周师傅每天跑车10小时,8年来累计完成7万多单;快递员梁先生日均派件300件,高峰期达500件。他们的故事里,有汗水,也有暖意——周师傅曾因乘客遗落平板电脑而折返送还,梁先生在送大件快递时常收到客户递来的饮料。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今年4月,郁南县连滩大道附近一辆私家车侧翻,附近快递站点的多名快递员第一时间放下手头工作飞奔上前,通过合力撬车门、剪安全带,成功救出被困司机;2024年12月,罗定市三名儿童意外坠井,快递小哥梁子龙半个身子探入井中,拼尽全力将孩子拉出险境;外卖骑手张永健的故事则被写入“广东好人榜”——他跳入湍急的泷江河,救起落水女孩,用近20分钟的心肺复苏抢回生命。“我不忍心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所以选择了救人。”他轻描淡写的话语,道出了这群“平民英雄”的底色。
新业态从业者的价值不止于救人。
据了解,云浮发挥新业态从业者“门清、人熟、覆盖广”的优势,累计引导300多名新业态从业者融入网格化管理,纳入网格志愿者队伍,通过线上线下“随手拍”发现、报送事件800余条,推动新业态从业者成为一线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的“城市眼睛”和“移动探头”。
此外,云浮市还搭建“红色骑手”“食品安全监督员”“蜂行志愿者”“红色方向盘”等载体,吸纳80多名新业态从业者开展爱心送考、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等志愿活动120多场次,推动新业态从业者深度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和行业管理,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从治理变量到幸福增量
云浮的探索揭示了一个命题:新业态从业者既是服务对象,更是治理伙伴。如何实现“双向奔赴”?答案藏在政策与民心的共振中。
截至目前,云浮的暖“新”矩阵已串联起1个服务中心、43个驿站、189个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服务圈”。驿站类型从便捷歇脚点到综合服务中心,满足不同需求。
在云浮吾悦广场,“党建+”阵地整合了人民建议征集功能,让新业态从业者的声音直达决策层。一名外卖骑手说:“以前觉得诉求反馈无门,现在意见箱就设在常去的商圈,真的有人听、有人管。”
政策护航也在同步发力。云浮市人社、法院、司法等9个部门联合出台《云浮市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市委“两新”工委各成员单位推出20个药企驿站健康服务、暖“新”商家联盟、优惠“骑士套餐”等,为“城市奔跑者”托起“稳稳的幸福”。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职业认同。通过评选“最美小哥”、宣传救人事迹,如奋勇救助落水儿童的快递员、协助救治昏厥乘客的网约车司机、自发维持事故现场秩序的外卖骑手等,让新业态从业者榜样人物走进公众视野,优秀的新业态从业者代表也逐渐在“两代表一委员”的名单中浮现,以榜样力量增强新业态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以实实在在的荣誉感激发新业态从业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未来,云浮将聚焦双向奔赴,激活治理动能,让新业态从业者融入交通安全治理、食品安全监管、文明城市创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重点领域和中心工作,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城市运行“前哨”优势,让快递箱成为“民意箱”,让外卖车变成“移动哨”,让网约车司机担任“城市推介官”,共同助推城市发展。
如今,新业态从业者的故事仍在续写。当党建的红色引擎与城市的烟火气交融,当“被看见”的温暖转化为“共治理”的力量,云浮正探索一条充满温度的新路径。“服务一个人,温暖一个家,和谐一座城——这是我们的初衷和期盼。”云浮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