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云安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五长”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擦亮平安乡村建设“云安品牌”,赋能“百千万工程”。2023年云安区富林镇云利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带案下访摸清“底数”,促平安乡村建设向源头治理前移
一是建立完善一线走访排查机制。推进基层治理“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结合“书记家访”“百万警进千万家”“千名信访干部千镇行解民忧”“五长”带案下访等活动,由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村“两委”干部等力量全覆盖村居基层、生产一线等重要领域走访排查风险隐患,建立问题清单,实行一村一研判,一事一策对账销号,截至目前,全区全覆盖走访,排查问题7623件,整治化解7145件,整治率为98.58%。二是信访联席会议把脉会诊,推动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法治化。区镇均已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由“五长”牵头邀请法律顾问、律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学会等社会力量“首席把脉”,经“五长”会商研判后提出处置措施,齐发力下沉村庄化解积案,实现1+1>2成效,推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促平安乡村建设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推进法治化服务保障平安乡村建设。三是建立完善调解案例库化解类案机制。全面梳理全区各镇、政法信访部门调解成功的案例,分门别类汇编成案例库印发到各镇各有关单位,以成功案例促使基层类案化解,达到“既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减少对簿公堂概率,又使矛盾双方事心双解、降低诉讼成本”目的。
合力攻坚化解“难事”,促平安乡村治理向共建共治转变
一是探索“五长”专家多元化解积案难案。建立公安局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司法局局长、信访局局长“五长”包案制度,重点解决各镇各单位排查整理的信访积案、突出问题和“骨头”案件。依托综治信息化平台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促治理主体从大包大揽向共建共治转变。2023年通过“五长”工作法化解重点信访积案20件,中央联席办交办第三批案件已全部办结。二是完善“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各镇综治中心开展“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办理申请调解、签署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领取法律文书等手续。区法院调解中心坚持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实质调解,返聘一批退休法官担任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数量。2023年以来区法院调解中心调解成功率达76%。三是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实行多元化、综合化救助帮扶,促进涉案矛盾纠纷化解息诉息访。区检察院开辟民生案件“绿色通道”,设立绿色窗口,构建“1+12”检警协作新框架,在全市率先建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卷宗正卷副卷一并调阅工作机制,引入银行协管机制,实现第三方代管并发放司法救助金的监管新举措。
政法综治协同调动“N力量”,促平安乡村治理向多种手段转变
一是深化“1+6+N”工作体系,协同调处落实。区综治中心重督导,处置“难事”,由“五长”牵头召开联席会议,研判分析辖区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指导化解,打造综治信访维稳的“指挥部”。镇综治中心规范“一厅五室”、工作流程,严格落实综治中心“开门八件事”和“日排查、周研判、月小结”制度,整合公检法司团妇等部门进驻综治中心开展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督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服务不缺位”。2023年4月以来,在全区各镇竖起综治中心“党群连心牌”,接听热线电话2千余起,解答各类疑问2100余个。二是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清理核实全区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的“三资”,所有交易均在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进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探索推动组账镇管,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财务管理问题。将审计监督关口延伸至镇村,本着“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管理理念,压实工作责任,及时督促跟进,确保集体经济合法合规运行,减少或避免村内矛盾纠纷的发生。三是注入“爱力量”做好“联”字文章,推进乡村治理。由区委政法委、区妇联牵头,联同民政、团委、残联等单位组建拓展“爱姐”巾帼志愿服务队,重点关注“一老一少”、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对象等特殊群体,为群众提供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基本生活救助、急难救助等关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