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法治征程中,检察听证作为检察机关连接民心、汇聚民智的重要桥梁,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2023年以来,清远连南检察院将检察听证作为提升办案质量、赢得司法公信的办案机制,多措并举推动检察听证工作走深走实,共组织听证案件92件,听证案件类型覆盖“四大检察”,不仅助力检察工作实现质效双提升,更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彰显了检察担当。
检察听证+宣告送达
共筑食品安全“防护网”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民生福祉。连南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战略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主动将检察听证机制融入食品安全治理,通过运用“检察听证+宣告送达”一体化模式,汇聚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等各方监督力量参与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工作,成功向相关行政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坚决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如在办理一起涉军食品配送公司未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案件中,连南检察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事检察院跨区域携手,联合排查发现了连南辖区内涉军食品配送公司存在超许可范围配送熟食等问题。
两地检察机关联合召开公开听证会,出示相关证据,阐释制发检察建议的理由依据,听取县武装部及行政单位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等各方意见,并在人民监督员的参与下向行政机关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书,督促行政单位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为涉军食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网”。
检察听证+科技助力
找准城乡水污染“突破口”
面对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涉及利益群体多、监督覆盖面广、实地勘查难度大等实际情况,连南检察院运用“检察听证+科技助力”模式,推动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让司法公正“看得见”“听得到”。
如在办理城乡水污染整治公益诉讼案中,连南检察院运用数据分析与无人机侦查技术,精准锁定未办理排水许可证的商家及污水处理设施问题,并组织听证员“走出去”实地查看、“请进来”会议座谈。
一方面,邀请听证员前往非法排放污水现场实地走访查看,让听证员更加直面公益受损情况;另一方面,召开听证会时,为解决生态环境和资源类案件书面展示证据不够直观、不够全面的问题,将人大代表实地走访调研报告与无人机拍摄的证据直观展示,让参会的听证员以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立体化、客观化了解相关违规情况。
听证员一致同意检察机关决定,有力促使相关行政机关迅速行动,推动县域内排水许可制度全面落实和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
检察听证+执行监督
确保社区矫正“不失位”
为进一步增强刑事执行检察监督透明度,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连南检察院在开展社区矫正对象训戒、警告、收监执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充分运用检察听证制度,以案件听证为着力点,促进矫正对象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预防和减少犯罪。
如在办理撤销社区矫正对象方某某缓刑收监执行审查案中,连南检察院组织县司法局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领域听证员召开听证会,围绕是否应当对违反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的方某某提请收监执行等问题开展探讨和听取意见。
综合考虑方某某违法情节及各方意见,连南检察院依法作出支持提请收监执行方某某的检察意见。对社区矫正对象训诫、警告、收监执行“行不行”,通过开展听证“评一评”,检察机关以听证促公正,进一步强化检察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公正透明化、规范化,有效完善社区矫正日常监管。
检察听证+人民调解
促进矛盾纠纷“巧化解”
为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检察机关在办理轻罪案件过程中坚持治罪和治理并重原则,积极探索“检察听证+人民调解”治理模式,将听证会作为促进刑事和解、化解矛盾、修复关系的重要平台,让检察履职不仅有法度,也不失温度。
如连南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为亲戚,面对亲戚间的矛盾冲突,为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社会效果,邀请人大代表、侦查人员及熟悉基层工作的“瑶老”调解员等参加听证会,共同参与矛盾化解。
听证员站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立场对案件处理提出意见建议,进行释法说理和情绪疏导,有效消除当事人疑惑,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轻案不轻视”,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检调对接,充分发挥检察听证在促进轻罪治理、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办案质效的重要作用,让当事人有理能讲、有怨能诉、有惑能问,帮助当事人解“法结”化“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