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山下,珠江潮涌。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战略拓展区,珠海市斗门区经济建设蹄疾步稳,随之而来的涉企矛盾纠纷数量逐渐增多、类型更加多样。如何让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讼,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成为斗门区人民法院着力破解的课题。
近年来,该院精准对接企业法律需求,积极打造“黄杨ZHU企兴”商事审判品牌,通过助力多元解纷、铸造司法公信、注入执行智慧、主动护企成长等多项举措,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降本增效 助力多元解纷
近日,斗门区法院通过引入市场化调解机制,在诉讼前端化解一起标的额达180万余元的合同纠纷。该案仅用时两个月便达成调解,被告支付调解费用3652.5元,相较于诉讼程序,节省费用17570元。
“诉讼程序耗时、耗力又耗财,传统的无偿调解补贴有限,很难吸引具备专业知识的调解员深度参与,解纷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办案法官在走访园区企业时,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为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斗门区法院探索建立“市场化收费+政策扶持”调解模式,将涉企矛盾纠纷委派给专业的商事调解组织处理,既有利于提高调解员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企业以低成本享受高质量的解纷服务。目前,已依托该模式调解商事纠纷705件。
富山工业园是珠海市实体经济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针对园区建设过程中多发的工程款拖欠等矛盾纠纷,斗门区法院联合园区管委会所属的多个部门,建立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机制,遴选专业人员组建调解人才库,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原本以为要打一场耗时又耗力的官司,没想到在法院和管委会的协调下,很快拿回了工程款,在诉讼前端与对方达成和解。”珠海某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人说。
此外,斗门区法院引入智能调解评估引导终端、智慧解纷机器人等科技设备,成立“黄杨和FENG”解纷中心,通过聘任特邀调解员、“庭审观摩+靶向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今年以来,在诉讼前端调解民商事案件1140件。
深耕主责主业 铸造司法公信
“我在网上提交完材料,很快就通过了审核,还能在线查看案件进展。要素式起诉状也像填空题一样简明直观,咨询律师的频次大幅减少,真是太高效太便捷了。”一名企业诉讼代理人通过网上立案系统办完手续后说道。
斗门区法院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建立从前端立案到末端评查的“全流程”审判质效管理体系,在诉讼服务中心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全面推行网上立案,引导当事人使用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以文书标准化助推审判规范化。
在“简案出效率、繁案出精品”理念指引下,斗门区法院积极构建“速裁+精审”双轨并行的审判格局。速裁团队通过“递进式”分流、“电子送达+案情要素表+要素式裁判文书”等方式推进简案快审。同时,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对建设工程、执行异议之诉等类型化案件实行专业化审理。
“在疑难复杂案件精细化审理过程中,我们力求事实查明更准确、法律适用更统一,注重增强裁判结果的可预期性,给企业吃下‘定心丸’。”据该院商事审判法官介绍,类案专审便于法官发现行业共性风险,及时发出司法建议。
为了从每一个被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中汲取教训,斗门区法院每季度召开发改案件评析会议,邀请上级法院承办法官参与,通过“复盘”厘清裁判规则,统一法律适用。同时,引入第三方参与案件质量专项评查,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全力筑牢案件质量“生命线”。近两年,该院民商事案件发改率和上诉率均实现同比下降。
注入执行智慧 维护胜诉权益
为破解“打赢官司却拿不到钱”的执行困局,斗门区法院将财产保全贯穿立案、审判、执行全过程,强化保全申请引导和风险提示,以保全促调解、化纠纷、助执行。今年以来,共受理诉前财产保全案件1019件,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面对错综复杂的跨域执行难题,斗门区法院加强协调联动,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在一起工程款执行案件中,申请执行人曾某在其他多家法院却是案件被执行人。斗门区法院执行法官主动牵头有关法院,召集四案债权人召开联席会议,整合财产线索,制定科学的分配方案,通过“一揽子”调处打破案件执行僵局。
该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有效解决“企业存续”与“债权实现”的两难问题,助力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珠海某新材料公司拖欠货款和员工工资260万余元,核心生产设备被查封。如果只是简单地拍卖设备,企业可能因此而停摆。斗门区法院进行评估后,允许企业在查封状态下继续使用设备进行生产,并严格监管回款。同时,促成各方达成兼顾现实偿付与长远发展的分期履行和解方案,优先解决工人工资问题。随着债务逐步清偿,该院及时为企业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助力企业“重塑形象”,获得银行数百万元信用贷款。
斗门区法院深化执行事务中心建设,进一步畅通企业联系渠道,推动执行工作提质增效。今年以来,民商事合同类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缩短57天,执行完毕率、执行到位率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
精准延伸职能 主动护企成长
企业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斗门区法院通过成立法官工作站、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司法服务体系,让法治成为企业敢闯敢拼的底气。
斗门区白蕉镇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产供应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海鲈养殖基地之一,被誉为“海鲈之乡”。斗门区法院在白蕉镇渔业协会成立法官工作站,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和水产养殖户“家门口”。针对水产交易中存在的缺少书面合同、对账不规范等问题,该院法官结合典型案例,定期在法官工作站开展巡回审判活动,依托“庭审+普法”模式,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风险防范意识。
斗门区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围绕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题进行深入交流。“我在上次座谈会时反映了‘执行法官联系难’的问题,法院很快为执行干警开通‘智慧执行’App,现在沟通效率高多了。”在前不久举办的“民营企业家进法院”开放日活动中,珠海某科技公司总经理王先生说。
做好“点”上服务和连“线”沟通,还要注重“面”上的规则引领。为此,斗门区法院系统梳理审判实践中发现的60个企业常见风险点,编印《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并在每一条风险提示后附上相关法律条文索引,方便企业快速对照和查阅。
法治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下一步,斗门区法院将持续擦亮“黄杨ZHU企兴”商事审判品牌,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