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法院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贯穿执行工作始终,以“动态查封”保障企业“造血功能”,以“信用修复”护航发展关键期,努力在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间寻求平衡,让司法之力成为滋养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发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
综合施策助推和解
“您看对方公司的订单这么多,如果继续保留机器设备生产,说不定能够更快拿到钱呢。”在一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中,承办法官耐心劝说一方当事人。
2024年年底,甲乙两公司达成调解协议,甲公司须向乙公司支付租金80余万元,但甲公司未履行协议。无奈之下,乙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依法查封了甲公司机器设备。在随后的办案过程中,承办法官调查发现,甲公司拥有大批优质订单,如果继续保留生产能力,将显著提升甲公司的偿债能力。反之,如果机器突然停摆,甲公司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反而不利于偿还债务。承办法官综合考量各方利益,多次与乙公司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案涉机器得以解封,乙公司钱款也陆续收回。
近年来,光明法院持续探索涉企执行最优解,率先在全市试点“执前和解”工作机制,将和解理念贯穿涉企执行工作全流程,努力以最小成本、最短时间实质化解涉企纠纷,促进各方利益最大化。
2021年以来,光明法院执结涉企纠纷14220件,执行到位金额超过14亿元,其中1879件纠纷和解结案。
动态查封实现双赢
李某系怡某公司前员工,因该公司拖欠其工资及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双方产生纠纷。经仲裁调解,双方达成于2024年8月底前一次性赔付5万余元的调解协议,后怡某公司未履行义务,李某申请强制执行。承办法官在走访怡某公司时,发现其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因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失灵才未能按期履行。若变卖公司生产设备将导致公司彻底丧失经营能力,员工就业将受到影响。在征得李某同意后,承办法官采取“动态查封+分期履行”模式化解该案,对企业生产设备以“活封”替代“死封”,保障“造血功能”不中断,又促成双方签署分期还款协议,通过分期付款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
“一封了之最简单,但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对于一些还有‘造血功能’的市场主体,应当在刚性执法和柔性服务之间寻求平衡,既护航企业可持续发展,又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承办法官说。
为规范涉企案件执行,今年以来,光明法院陆续出台工作实施方案等,建立健全规范企业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强调要在充分研判案情的基础上,依法规范适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信用修复促进履约
“希望你们也拿出诚意,尽快把工人的工资付了,如果能够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执行信息可以被屏蔽。”不久前,经过法官耐心调解,深圳某公司随即给付了欠薪21万元。此前,胡某等6人申请强制执行该公司的劳动争议案正陷入僵局。考虑到该公司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承办团队善意文明引导该公司主动纠错,根据申请和担保,及时屏蔽了相关执行信息,保护企业信誉,随后该公司也认识到错误,主动偿还欠薪,6件劳动争议案件圆满执结。
光明法院规范适用失信惩戒措施,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强化失信惩戒分级管理,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审慎将企业等市场主体纳入失信名单,依法为企业缓解债务压力、恢复生产经营创造条件。
光明法院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该院将以善意文明执行小切口做实司法助企大文章,持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力量,为光明区加快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