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经常闻到的刺鼻气味没了,想不到这么快就把我的烦心事解决了!”市民老黄满意地说。近日,肇庆市德庆县综治中心闻“哨”而动,协调司法、城管等部门现场联席接访,仅用数小时便促成宠物饲养管理人清理现场并承诺规范管理。
这起因生活小事引发的“小矛盾”得到高效化解,是德庆县综治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强化资源聚合、创新工作体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该中心累计调处县镇两级矛盾纠纷1258宗,以“一站式”服务成为群众心中的矛盾化解“终点站”,用绣花功夫在西江之畔织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整合资源
“过去群众跑七八个部门办不成的事,现在进一扇门就能找到解决方案。”德庆县综治中心副主任江汉城的话,道破了基层治理的“破题关键”。
德庆县将综治中心嵌入“十分钟服务圈”,与政法部门、行政服务中心形成功能聚合体——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常驻综治中心“坐堂问诊”,人社、住建、卫健、退役军人事务等12个部门轮驻“对症开方”,7个专业调解委员会、1个心理服务机构及“政法三老”品牌调解室“靶向治疗”,构建起“全领域覆盖、全流程贯通”的解纷矩阵。
在“粤平安”平台的智能驱动下,综治中心治理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不久前,永丰镇一起生产队山林纠纷通过平台预警,县综治中心启动相关工作机制,联动多个部门组成工作组,展开实地调查,最终确定由林业部门跟进林权证更新事宜,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多元解纷
今年3月,32名工人的讨薪纠纷在德庆县综治中心迎来“大结局”。面对薪酬核算分歧,县镇两级综治中心联动相关部门开启解纷模式:法官现场普法引导理性维权,劳动监察大队固定证据链,信访部门规范诉求表达,司法所量身定制调解方案。24小时内,林场老板承诺结清工资,镇司法所全程监督发放,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在“全链条”解纷机制中消弭于无形。
“我们打造的不是‘中转站’,而是矛盾化解的‘终点站’,让群众在‘前端预防—中端化解—末端稳控’的全流程服务中感受到法治温度。”德庆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陆盛雄说。
群防共治
在德庆县综治中心的基层治理生动实践中,群防共治力量与乡土智慧交织共振,辅以科技力量,激发出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
自来水厂将水管接到村里指定位置,老林将自来水引入自家时,不小心将水管错接到村里的原有主管道,导致半年产生了1万多元水费。因为水费缴纳问题,老林和水厂产生矛盾。老林认为水厂没有每个月来抄表,导致他自己也不知道产生巨额费用。自来水厂则认为是老林自己错接了水管,其自身有责任。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司法解纷智慧屏”远程连线法律专家,在线开展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老林和自来水厂各担一半责任。
这一“云端解纷”利器与群防共治力量的相互配合,已在线化解1453起跨区域纠纷,让偏远乡镇群众享受“零跑腿”的法律服务。
在科技之外,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举措还有不少。由退休政法干警组成的调解团,凭借几十年基层工作积累的“背对背谈心法”,成功化解54起陈年积怨,让“银发力量”成为矛盾化解的“稳定器”;浸润龙母文化的“龙母文化调解队”,秉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聊一句、多访一家、多想一些、多做一些”的“六多”工作法,积极走村入户,用民俗文化的柔性力量消融邻里隔阂;针对贡柑交易中的“定价难”“维权难”,农业专家与律师组成的“智囊团”入驻调解平台,用专业知识为农户和收购方搭建沟通桥梁,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乡镇诉讼服务站推出“夜间送达”“面对面调解”等便民举措,让1453件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得到妥善解决。
从“政法三老”的银发智慧到“龙母调解队”的民俗力量,从科技赋能的“云端解纷”到借助传统文化开展基层治理,德庆县综治中心正将这些“沾着露水、带着温度”的实践经验,升华为可复制的基层治理“德庆方案”。在西江之畔,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绽放出愈发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