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前往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湾边村踏春寻芳的游人如织。三三两两的人们或惬意远眺肇云大桥,或倚靠栏杆欣赏金鱼沙岛,或游花海拍江景靓照。
一抹跃动的“法治橙”为这幅山水画卷增添亮色:志愿者们平地摆摊,支起桌椅,一张横幅、一沓宣传资料,一身橙色马甲,成为他们的显著标识。“这本手册里很多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我给您讲一讲……”志愿者手持普法手册娓娓道来,悄然播撒法治的种子。
2023年,云浮市司法局针对法律服务覆盖面不够广、群众法治素养不够高等问题,倾力打造了一支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与法同行”法律志愿服务队伍(下称“服务队”),聚焦法治宣传、纠纷化解、法律援助、社会服务等领域,常态化开展法律志愿服务,将“法治大餐”送到群众身边。
“与法同行”志愿服务队走进商场为市民提供服务。
健全机制+多方联动:
志愿力量有效聚合
“一项志愿服务要做好做长久,既需要组织者长效机制建设,还需要被服务对象认可认同并积极参与。”云浮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谈到,近年来,该局不断强化服务机制、完善服务细节、扩大品牌影响力,让法治阳光洒落到群众身边、心上,聚起法律志愿服务助力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法治建设如春耕,既需深耕细作,更待润物无声。通过制度规范、数字赋能、阵地建设三维发力,法治志愿服务有章可循,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服务转变。
制度设计上,云浮市司法局首先印发了《“与法同行”志愿服务活动方案》等制度文件,推动“与法同行”志愿服务向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强化普法工作统筹,以队建制为组织架构,在市司法局设立总队,成立6个志愿支队,通过自主申请、择优推荐等方式,以法治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为基础,广泛动员企业、校园、村(社区)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加入。
时序机制上,服务队按照“每周一特色、每月一主题”的活动频次,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展法律服务,这支队伍汇聚法治工作者、高校师生等多元力量,形成“专业引领+多元参与”的共同体。
品牌塑造方面,服务队统一服装、队徽、队旗和活动横幅,制作志愿者服务手册,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和培训管理。2024年3月,“与法同行”志愿服务项目接入广东省“i志愿”平台,只需手机扫码注册即可申请,成功打卡参与有关活动后,即可获得相应志愿服务时长,实现对志愿者、普法活动的全流程管理。
“法律服务和志愿活动融合,让我为社会尽一份力。”小陈是一名还在读大三的法学生,便捷的入队模式吸引着像他这样的新生力量,他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100小时。
阵地建设方面,服务队积极打造志愿者之家,通过线下交流、经验共享、培训服务,将分散的志愿力量拧成合力。数据显示,服务队组建以来,服务足迹覆盖残疾人康复中心、公园、广场、大学、中小学校、幼儿园、镇域广场等场所,累计开展各类法律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次,惠及群众1.8万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量身定制+精准供给:
多元服务对味群众需求
“天气炎热,大家累了可以来市司法局爱心驿站歇歇脚,喝喝水,学学法。”2023年8月起,当遇上酷暑炎热天气,“与法同行”志愿者就会在爱心驿站开展定点服务,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群体发放防暑降温物资,同步讲解权益保障法规,将“丝丝清凉”送进劳动者的心田。
驿站既是清凉站,更是普法课堂,这正是“与法同行”精准普法的一个注脚。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围绕时间节点、群众所需,紧紧抓住社会群众“关键多数”、青少年“关键时期”、企业人员“关键一环”,面向重点对象开展法律志愿服务。
聚焦“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体,服务队开展“法护银龄”“四个万家”“巾帼普法乡村行”等志愿活动,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送温暖送爱心,向他们宣传法律援助、婚姻家庭及涉农法律法规,帮助他们解决法律问题、维护合法权益。
“这堂课围绕我们老年人关心的问题,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让人听得懂!太精彩了!”2024年10月,重阳佳节到来之际,“与法同行”志愿者谭海建讲解的赡养、婚姻家庭、消费权益等法律知识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围绕“开学第一课”、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服务队积极对接各中小学开展“送法进校园”“法援护苗 护航成长”等活动,积极宣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针对企业关切,服务队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商会、进园区”“法治体检”法律服务活动,围绕合规经营、土地厂房等方面开展专项咨询,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专业服务。
服务队通过广泛派单、精准下单、优化供给、送法上门,推动志愿服务供给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按需定制的“法治营养餐”,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多点发力+广角覆盖:
化解基层纠纷可感可触
随着服务队力量的壮大,法治志愿服务逐步向常态化转变——
河滨东路,志愿者既在危险河段设置警示标识,又走街串巷开展安全宣传教育;走进法治文化公园,志愿者弯头低腰,拿着清理工具认真清洗维护石刻;金龙社区的志愿者沿街打扫社区卫生,为周边商户和行人送上普法资料包……
圩市里、公园里、车间里、夜市里……从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从晨曦初露到暮色四合,在云浮,“与法同行”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活跃在网格管理、法治宣传、治安防范、校园护航、纠纷化解等各个领域,身兼纠纷调解员、政策宣传员、安全劝导员等多元角色,助力法治力量向基层治理末梢渗透。
2024年底,雇员刘某工伤赔偿纠纷的化解便是生动例证。彼时,刘某在雇主家自行围网养鸡,在搬柴过程中被网绊倒在地受伤。经医院诊断为左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产生的治疗费用3万多元,遂向雇主要求赔偿。
“与法同行”志愿者梁律师在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的诉求与想法,了解矛盾产生的根源后,从专业角度耐心劝解和疏导,提供多个解决方案,双方从最初的各执一词、互不让步,到最后平心静气地达成共识。
梁律师的付出既捍卫法律尊严又兼顾人情温度,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在云浮,“与法同行”志愿者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调解工作,用“明法析理、说服教育、案例引导、热情服务”的方法,把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变成群众学法明理的过程,这种“法治+情理”的调解智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与法同行’服务队广泛开展各类法律志愿服务,让服务精神细化于心,让法治为民外化于行,成了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交通安全劝导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综合治理网格员。”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与法同行”已从单一普法品牌成长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助力:为矛盾纠纷减压阀,为政策法规传声,更为文明新风播种。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法律志愿服务,推动“与法同行”法治品牌具有更高辨识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