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阳春市人民法院潭水人民法庭(下称“潭水法庭”)位于阳春市西南部的潭水镇,负责潭水镇、三甲镇、八甲镇、双滘镇、河口镇5个乡镇的民商事案件审判任务,辖区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有110个村(社区)、1929个村(居)民小组,户籍登记人口超过35万人。
潭水法庭辖区大、人口多、任务重,但该法庭的干警们却如同扎根沃土的苍松,以司法温度化解民间疾苦,用创新智慧赋能基层治理,谱写出一曲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动人乐章。近年来,潭水法庭曾获“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等荣誉。
潭水法庭干警到某鱼苗孵化场进行回访
从“三进三访”到“三方共治”
前端化解促和谐
“朱支书,最近村里一切还好吗?我们这次路过,如果村里有啥新矛盾,可以顺便给大家评评理,如果有啥不懂的也可以跟我们说说……”近日,潭水法庭庭长林辉边握着潭水镇高尧村的村支书朱永芳的手边笑着说。
“都好,都好,你们上次来调解的那起案件,村民也早履行了,目前没啥新矛盾出现,林庭长费心啦。”朱支书笑呵呵应道。
潭水法庭管辖的地区多丘陵山地,人口散居各处,文书送达主要靠电话送达或邮件送达,送不出去的就得外出上门送达。在送达法律文书的路上,潭水法庭干警们会习惯性地走进村委会,主动询问该村是否还存在小矛盾或法律难题。
从北部的三甲镇山口村,到与高州交界的双滘镇根子村,最长要往返4个小时,潭水法庭干警的足迹早已遍布辖区5个乡镇、近百个村庄,并和当地村集体组织、镇政府干部等“打成一片”。
慢慢地,他们摸索出了“三进三访”机制——进村居、进镇街、进企业,访基层治理单位、访镇村园区负责同志、访辖区调解组织,进村摸排隐患,进镇街加强联动,进企业调研问需。
近两年,该庭巡回办案47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22起,用翻山越岭的脚步,积攒了深厚的群众情谊。
翻开一本本厚厚的法庭工作日志,上面清晰记录着他们走村过户的印记,日志中一份份调解笔录犹如场景再现,印照出他们就地调处矛盾的耐心和热忱。“三进三访”机制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潭水的纠纷像山里的藤蔓,光砍枝叶没用,得顺着藤找到根。”林辉告诉庭里的年轻法官,“真正的前端治理,是不等纠纷长成荆棘丛,就把它变成护山的竹篱笆。”
潭水法庭辖区婚姻家庭、劳资争议等矛盾多发,如何将纠纷化解在萌芽,推动法庭角色定位由单纯办案向综合治理转换,工作模式由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
“单靠法庭单打独斗不行,得把妇联、司法所、行业协会、派出所等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起法庭、乡镇职能部门、各类自治组织或社会组织三方共治的良好格局。”林辉思考良久找到了答案。
在潭水法庭的积极推动下,法庭先后与镇妇联建立“法院+妇联”联调机制,与镇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一庭两所”联动机制,与镇平安法治办建立“综治中心吹哨、法官报到”机制……三方共治格局不断完善。2024年,潭水法庭共参与诉前调解案件245件,诉前调解成功案件222件,成功率90.62%,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法庭直接立案受理的案件由2022年的605件逐年下降至2024年的304件,前端治理成效显著。
多年来,潭水法庭干警通过创新“三进三访”机制、打造“三方共治”前端治理新格局,形成了大走访、熟乡情、拓资源、优供给的司法服务基层治理路径,通过走访熟悉乡情民意,了解“一镇一策”产业特点,联动相关解纷资源,有效促进了五镇百村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
因工作成绩良好,潭水法庭于2024年被省委平安办评为“广东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从“法庭+”到优化服务
诉中解纷践初心
面对涉农诉讼案件,林辉的内心总会泛起一点涟漪。他说:“农民一般不愿打官司,当走到对簿公堂的这一步时,纠纷就需要尽快去化解,因为他们真的拖不起。”
为此,潭水法庭干警间有条心照不宣的规矩——涉农案件能调尽调、当判快判。因为大家知道,调解是帮助农民快速解纷的最佳路径,判决则贵在高效公正地决断。
为有效促成调解,潭水法庭积极构建“法庭+”多元解纷机制。2024年,该庭聘请5名市、镇人大代表和1名政协委员担任特邀调解员,并不断吸收村干部和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通过“法庭+人大代表”“法庭+政协委员”“法庭+人民调解员”推进诉讼案件实质解纷。
2024年,潭水法庭通过“法庭+”多元解纷机制参与或指导调解纠纷124件,调解成功112件,可调案件的成功率高达90.32%,代表委员们也在共同参与解纷中对法庭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支持,如今这一模式已成为潭水法庭化解矛盾纠纷的有力武器。
同时,为着力提升调解能力,潭水法庭还将调解员培训纳入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调解员培训,2024年共采取“以审代训”或“专题培训”方式开展调解员培训118人次。
乡间的稻田褪去青涩,化作一片流动的金色海洋,2024年9月的潭水镇盘新村委会,一起因垦造水田项目引起的生命权纠纷正在村民们的关注下公开开庭,巡回法庭的庭审活动还邀请了人大代表参与旁听。
庭审现场,法官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法律知识审理案件,并在审理过程中进行普法说理、现场调解,案件最终成功调解。
对于在场的村民群众来说,这是一堂生动且有理有据的法治教育“公开课”,而这种将庭审搬到纠纷发生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早已成为当地常见的场景。
“让群众少跑腿”不仅仅体现在巡回审判上,信息化时代的红利也给这片朴实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潭水法庭辖区内,100余台由法院投入建设的“云上法庭”设备与潭水法庭实现了跨越空间的信息互联。
针对辖区地广户远、农村人口比例大的特点,潭水法庭主动破解司法服务难题,深度运用“云上法庭”开展远程调解和远程庭审,努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一位通过“云上法庭”远程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对着村委会里的设备屏幕感叹:“不用来回跑,省下车马出行费,还能陪家人过节,法院的这个机器装得好。”并在庭后向潭水法庭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2024年,潭水法庭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共审结诉讼案件327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7.2%,案件服判息诉率89.9%,审判质效表现优异。
从“产业规范”到“乡风治理”
诉后谏言焕新颜
4月的潭水镇鱼苗交易市场人声鼎沸。一车车载满鳜鱼苗的货车排成长龙,养殖户们手持记账本与客商热烈交谈。
作为鱼苗孵化大镇,鱼苗交易是潭水镇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超3.2亿元。但长期以来交易依赖“口头约定”,埋下了诸多纠纷隐患。此前,村民刘某就因赊销鱼苗未签合同而败诉。
潭水法庭在审理了多起涉鱼苗交易案件后,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行业发展方面的漏洞,通过大量调研走访,敲定改正建议,及时向潭水镇鱼苗孵化产业协会发出《关于规范鱼苗交易合同管理的司法建议》,详细说明买卖合同签订的重要性,以及交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司法建议精准把脉,鱼苗孵化产业协会会长拍手叫好,当即联系林辉请教相关法律问题,并组织协会养殖户会员进行学习。
“林庭长,现在客户上门订货,哪怕是再熟的朋友,我们都会签署合同,签合同才放心。”来自鱼苗孵化行业协会的一名成员在交易市场见到林辉时,开心地走上前打招呼。“那就好,那就好,规范经营生意更兴隆啊。”林辉一口流利的方言回应道。
如今,潭水镇鱼苗交易“先签合同后发货”已成为行业共识。司法建议发出后,该庭再未收到一起因不签合同而产生纠纷的鱼苗交易案件。
“这些年我们常去村里转,看到的不仅仅是案子本身,也有案子背后的问题——有户茶农和收购商吵得脸红脖子粗,后来发现是合同里漏了质检条款;还有一对小夫妻闹离婚,一问才知道彩礼钱早被女方家里拿去还了债。”林辉说,法庭不仅仅要公正高效地办理案件,也要善于从案件中发现纠纷背后的问题,与相关部门互通信息。
针对农村涉彩礼矛盾突出问题,潭水法庭又聚焦乡村彩礼精准靶向治理,向辖区内五个镇相关单位发出《关于加强对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治理宣传的司法建议》,并启动“法院+妇联”模式共同开展普法宣传讲座、婚姻家事调解培训等,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婚恋观,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在法庭、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潭水法庭辖区内农村高额彩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新风逐渐形成。如今,村里的人都知道,彩礼是“礼”不是“债”,日子过得好才是真的好。村民陈某深有感触:“现在娶亲,彩礼双方有商有量,真正减轻了乡亲们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