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入寒江救人于生死边缘;冲向火海守护一家平安;在车祸现场徒手破窗挽救生命……危难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在江门这片侨乡大地上,见义勇为的故事不断上演,凡人善举正凝聚成守护平安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江门市通过建强制度保障、厚植文化土壤、激发传承活力,让见义勇为精神成为城市鲜明的平安印记。
据统计,近年来江门共评定见义勇为人员113人,其中国家级表彰3人、省级表彰6人,成功挽救50余人生命,避免30余起人身伤害及重大经济损失。
制度护航
2024年8月31日凌晨,开平市城市广场的江边,夜色如墨,江水无声流淌。突然,一名女子跳入江中,打破了夜的宁静。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瞬间,向绍彬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入江中。他奋力游向女子,试图抓住她,然而无情的江水却吞噬了他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他人重生的希望。
这并非个例。在危机四伏的车祸现场,一名水库工作人员挺身而出勇救失去意识的司机;突发火情,休假在家的武警战士化身救火“急先锋”奋不顾身、逆行向前,勇救被困火海的一家五口……凡人善举筑起生命防线。
“不能让见义勇为者既伤身又伤心。”这是江门推进见义勇为工作的坚定理念。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江门始终将见义勇为纳入法治江门、平安江门建设大局,以规范制度为坚实根基,用暖心基金帮扶为后盾,为英雄撑起“保护伞”,为见义勇为者遮风挡雨。
自2014年起,江门市就相继出台了《江门市评定见义勇为的确认办法(试行)》《江门市见义勇为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从行为认定、表彰奖励到权益保障,构建起全链条工作机制,让“什么是见义勇为、如何保障见义勇为”有章可循,为见义勇为事业的规范化、长效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12月30日,江门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了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让温暖落地生根。基金会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为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家庭提供帮扶并争取政策支持,消除见义勇为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后续生活得到保障。
截至目前,基金会累计表彰和慰问见义勇为人员或家属190余人次,发放抚恤金、慰问金逾78万元,从解决医疗费用到帮扶子女就学,从就业扶持到心理疏导,细致入微的保障让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以制度保障让“义举不独行”,更让“义举有回报”的信念深入人心。
典型引领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江门深谙榜样的力量,通过高规格表彰树立榜样标杆,借多渠道宣传传颂英雄佳话,让见义勇为事迹家喻户晓,英雄精神深入人心,激发全社会向善力量。
江门充分发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评比表彰化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深化平安建设的契机。
近年来,江门高规格、高频次开展表彰活动,各县(市、区)也积极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其中,共评选江门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45人(组),见义勇为类占13人(组);“江门好人”436人(组),见义勇为类55人(组)。众多先进典型脱颖而出,1人(组)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两人(组)获广东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一场场庄重的表彰仪式,一张张挂在社区宣传栏的笑脸,让“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成为社会共识。这些闪耀的名字,成为江门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更让英雄故事广为流传。《江门日报》开设专栏、电视台制作专题片,“江门政法”“江门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见义勇为事迹,基金会官方公众号实时更新帮扶动态与捐赠渠道。每季度“江门好人”评选中专门设置“见义勇为”类别,让平凡人的勇敢时刻被看见、被铭记。
如今,在江门的街头巷尾,提起向绍彬跳江救人、武警战士火场逆行的故事,群众总能娓娓道来,英雄精神正化作滋养人心的养分。
薪火相传
“向向绍彬学习!”2025年1月3日,江门市首支以个人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向绍彬爱心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服务队队长彭乾坤满怀激情地说:“向绍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他的见义勇为精神,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爱与温暖。”
在江门,见义勇为的故事不断续写,精神持续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让“义”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平安基因。
在蓬江区潮连大桥的寒夜中,入职仅两个月的代驾司机廖师傅,偶然间遇到一名想轻生的外卖小哥。廖师傅没有丝毫退缩,耐心地与外卖小哥沟通,用温暖的话语逐渐打开了他的心结,最终成功劝外卖小哥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见义勇为不分大小,守住一颗心就是守住一份平安。”廖师傅感慨地说。
从制度保障到文化浸润,从典型引领到全民参与,江门让见义勇为从“个人选择”变成“社会风尚”。如今,这座侨乡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越来越多的善举在街头巷尾发生。见义勇为已成为江门的平安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更化作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江门、平安江门的强大动力,擦亮侨乡大地温暖与正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