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气”为友“报仇”致人轻伤,法院一案一策唤醒迷途孩子;孩子“打群架”被判处缓刑,法院联动“六大保护”协同发力;105名法官“讲师”“参谋”一肩挑,孩子们享受浸润式普法……
保护未成年人的“希望工程”,承载着无数期待。近年来,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秉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精心构建“帮扶帮教+多元共治+源头预防”的立体防护网,宛如一座法治灯塔,照亮未成年人前行的道路。
封开法院在广信中学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怀集法院法官陈梅玲与妇联志愿者回访案件被告人及其监护人,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高要法院新桥法庭前往新桥镇中心小学,“法治副校长”与同学们在一起吃饭、谈心。
量身定制个性化帮教
去年3月,16岁的小陈、小李为帮朋友“报仇”,驾驶电动车截停小华,对其拳打脚踢,还用刀具打砸小华的电动车。经鉴定,小华损伤程度达轻伤二级。因小陈、小李已满16岁,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向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承办法官林瑞欣通过庭前社会调查了解到,两名被告人皆为初犯,主要因自身法治意识淡薄而犯错。案发后,他们对后果的严重性有了清醒认识,到案后表现良好。“这类未成年被告人并非不可救药,深入调查才能找到犯罪根源,实现惩戒与帮教的有效结合。”林瑞欣说。在她的教育引导和调解下,两名被告人向小华及其家属当面致歉并获得原谅,其家人也与小华家属达成赔偿协议。小陈、小李依法被判缓刑,接受社区矫正。
肇庆法院推行少年法庭、庭前社会调查、圆桌审判、合适成年人、刑事司法帮教、犯罪记录封存等一系列制度,为未成年人量身定制了更易接受审判、教育和改造的方式,拯救了众多“迷途”少年。
“许多孩子受过司法惩罚后真心悔过,但父母不理解、社会不接纳,让他们倍感焦虑压力,可能再次犯错。”广宁县阳光志愿者协会社工罗艳子说。为帮助孩子真正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实现司法保护与社会支持有机结合,肇庆法院作为全省试点,率先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帮教体系。以公、检、法、司为帮教主体,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及观护单位、社会帮教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一人一档、一案一策”“一站式”跟踪帮教,累计为10名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就业支持等帮教举措。
重塑监护人亲子认知
案件虽在法院,但问题根源往往在社会。今年3月,怀集县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案件,16岁的小明受朋友教唆参与“打群架”,被判处缓刑一年。承办法官陈梅玲指出:“孩子父母对小明行踪和社会交往一无所知,许多少年犯罪背后,都存在家庭成员失职问题。”
为此,法庭不仅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还为小明及其父母举办“亲子课堂”。小明说,每次想和爸妈说心里话,他们总说忙,“后来我就不想说了。我对读书没兴趣,想通过打工减轻爸妈负担。”小明父亲起初有些情绪激动,陈梅玲法官适时劝导:“应听听孩子想法,或许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发展道路。”
长达一小时的“亲子课堂”,重塑了小明父亲对监管职责和科学教育的认知,父子俩也解开了心结。前不久回访得知,小明正跟着父亲跑货运,期待长大后考驾照与父亲并肩。陈梅玲感慨:“《家庭教育指导令》只是开始,唤醒父母‘科学育人’的自觉才是目的。”
2024年,肇庆两级法院共发出1040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和《家庭教育指导令》。肇庆中院与市妇联联手成立5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为家事案件、涉少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越来越多“亲子课堂”成为涉诉涉案家庭重建亲子关系的桥梁。
未成年人犯罪受家庭关爱缺失、学校教育薄弱、网络不良侵蚀、社会管理漏洞、政府保障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去年以来,肇庆两级法院发送13份涉未成年人司法建议,针对性侵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吸毒以及违规驾驶机动车等问题,向监管部门提出建议,强化对网络服务平台监督检查,推动旅馆行业落实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加大校园禁毒和交通安全普法力度,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线上线下普法课强化互动
“现在开庭!”4月30日,封开县广信中学的“小法官”敲响法槌,和“小检察官”“小辩护律师”等有条不紊地还原一起聚众斗殴案件庭审环节。封开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蒙艳华庭前“手把手”介绍庭审环节及规范用语,法官助理谢清霞在庭审后开展普法宣讲,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这类法治教育课堂已成为全市中小学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肇庆中院与市教育局共同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备忘录》,创新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和教师担任“德治调解员”双向互动模式,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正德学校法治教育基地,织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网络。
如今,全市法院105名“法治副校长”既是“讲师”又是“参谋”。新学期开学,“法治副校长”走进校园,讲授“开学法治第一课”。“网游充值有风险”“新型毒品要警惕”“校园欺凌不可取”等丰富主题,精准回应青少年成长需求,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学身边法。角色扮演、互动问答、实景参观等沉浸式普法体验,促使法治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践行”。刚参加完模拟法庭的学生表示:“以前觉得法律很遥远,现在知道它时刻保护着我们。”
此外,15期“课间一分钟”系列普法短视频,成为全市各中小学课间展播的“法治食粮”;“模拟法庭+线上直播”模式,开启普法“云课堂”新体验;“法护笋芽大学生青年普法志愿团”指导法学院学生走进县内10所中小学,为3000多名师生送上普法课堂……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功夫在案外”。这些“有温度、有创意”的普法实践,让法律条文“落地生根”,让法治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抽枝发芽”,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持续的法治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