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流动加速、社会结构多元的当下,“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邻里观正面临挑战。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深圳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不同群体的价值差异让基层治理需求日趋多元。
如何重构邻里温情,构建适配现代社会的新型熟人社区?龙岗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在五联社区千林山居小区开展“睦邻小区”建设试点,通过“党建引领+三阶推进+四维模块”的创新架构,形成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实现长效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
五联社区举办“幸福小区”家园共建项目总结表彰活动。
五联社区千林山居小区居民议事座谈会现场。
党建引领筑根基
体系化建设激活治理效能
千林山居小区居住近万人、管理难度大。近年来,楼栋老化叠加品质需求提升,导致物业纠纷、居民关系趋紧,治理难度较大。
为破解治理难题,龙岗街道构建起“街道党工委指导、社区党委为主体、小区党支部落实”的三级党建架构:街道党工委统筹全局,从政策指导到资源调配全程把关;社区党委扛起执行主责,精准赋能小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深耕一线,一边与街道、社区建立常态化联动协商机制,畅通信息渠道,一边组织居民参与自治,落实“小区事大家议”。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为凸显:一批热心公益的党员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参与纠纷调解,带动更多居民加入。
街道为小区定制了“破冰—融冰—一家亲”三阶实施路径。作为治理攻坚的第一步,破冰阶段聚焦源头化解矛盾。街道以群众诉求服务站为核心搭建沟通平台,汇集物业服务中心、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居民代表等多元主体,并将街道平安法治办、社区党委、辖区警务室等纳入,同时细化供需清单对接需求,组建纠纷调解队、安全巡查队、便民服务队三支队伍,联动信息通报、联席会议等四项制度,让居民诉求有处说、有人管。
居民张先生曾因楼上漏水与邻居产生争执,小区党支部得知后,立即组织双方到群众诉求服务站协商,党员调解员现场析理明法,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以前遇到事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了这个平台,问题解决得又快又顺。”张先生感慨道。
在破解基础矛盾后,治理重心转向更深层次的社区关系构建。融冰阶段以资源下沉为抓手,街道充分尊重与信任小区,引导民生微实事资金精准投向居民呼声最高的项目,通过常态化开展“五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众治)活动,居民在互动中拉家常、聊近况,陌生感悄然消融。
当“睦邻文化”逐渐成为居民共识,治理模式也由“外部推动”向“内生驱动”跨越。在“一家亲”阶段,社区资源精准服务居民,在每周一次的“党建红帐篷”便民服务集市上,社区党委、“两新”组织、企业、商户等多方资源主动提供义剪、义诊、家电维修、政策咨询等免费服务;社区“能人”牵头成立篮球、舞蹈、太极等8个社团,居民在爱好中凝聚共识。同时,建立规范化的志愿者管理及年度表彰机制,确保治理成果长效化,让“社区如家”的愿景照进现实。
从“陌邻”到“家人”
四大治理模块重铸邻里情
“来尝尝我做的糯米糕,潮汕老家的手艺!”千林山居小区广场上,“美食荟萃,你我参与”百家宴热闹开场。物业摆好圆桌,居民们提着拿手菜赶来:广东李阿姨的蒸饺、四川大叔的腊肠、年轻夫妇的蛋挞……几十道家常菜摆成“长龙”,广场成了充满烟火气的“大家庭厨房”。
这场热闹的百家宴,正是千林山居小区治理成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龙岗街道在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阵地建设、睦邻氛围营造、自组织培育与“家文化”沉淀四大核心治理模块。
在阵地建设方面,小区以群众诉求服务站为原型,精心打造看得见、进得去、用得上的睦邻服务阵地。在这里,因琐事产生小矛盾的老邻居能够冰释前嫌,陌生邻居偶遇后能轻松从“孩子上学”聊到“买菜攻略”。
睦邻氛围营造借助“五治”活动持续升温,不仅让居民增强法治意识,还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在“党建红帐篷”下相识的宝妈们,话题也从“育儿经”延伸到“工作琐事”,彼此间的关系日渐亲密。
自组织培育成为小区治理的关键一环。包粽子、闯关互动以及各类兴趣社团活动,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篮球场上,企业白领与基层干部在友谊赛中增进了解,成为亲密“球友”。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在持续沉淀着互帮互助、和谐友爱、尊重包容的“家文化”。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个小区还上演着“反向表彰”的新鲜事。去年千林山居以小区名义,专门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表彰活动——业委会和物业自筹经费,不仅给参与志愿服务的爱心业主们颁奖,还特意邀请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的代表,郑重地送上了锦旗。这一行动,是业委会和物业主动扛起治理责任的担当,更是全体业主对“共建共治”的真心认同。千林山居小区物业服务满意度从78分升至87.3分。“现在大家主动操心小区事,我们反倒清闲了。”五联社区党委副书记张育聪说。
从“对门不识”到“守望相助”,从“各管各家”到“共建共享”,龙岗街道以党建为笔、传统文化为墨,在千林山居小区绘就了新型熟人社区的生动画卷。这种既传承“尊亲睦邻”传统,又融入现代治理理念的模式,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更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岗经验”。
专家观察
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善治之路
陈天祥 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我国治理模式正从“全能政府”向多元共治转型。历史经验表明,政府过度包揽易致资源低效,需激活基层自治。但“大民主模式”对居民素质要求较高,需党建引领实现科学决策。具体强调三点:
其一,制度赋能。通过政策扶持社会组织,构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格局;其二,居民参与。党组织搭建协商平台,培育公民精神,确保决策贴合民生;其三,志愿激励。建立积分奖励等机制,以文娱活动与志愿服务促进社区共荣,形成治理正循环。
党建引领并非替代自治,而是通过组织化引导实现基层活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机互动。这一模式既规避政府过度干预弊端,又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治理科学性与包容性,最终构建高效、民主的社区善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