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天河区加速构建全域覆盖、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整合资源,汇聚多元合力。实行律师资源“全域统筹+精准滴灌”模式,推动中心区优质法治资源扩散、下沉,推动法治资源均衡共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全区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等法治人才,组建公益律师咨询服务团、公益律师普法宣讲团、公证服务团、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四支队伍”,建强法治人才队伍。实施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全区公益律师资源库,实现21个街道服务站律师驻点全覆盖,将优质法律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常备力量。
打造平台,靶向输送服务。立体构建“区-街-社区”三级平台,全区建成1个区级服务中心、21个街道服务站、238个社区服务室,配套“12348”热线、广东法网、“粤省事”,形成“线上30秒响应、线下半小时可达”的服务圈。打造特色服务平台,聚焦“一新一外”等群体以及金融、高新企业需求,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服务站、国际社区涉外服务室、城中村新业态服务站、产业园区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等特色服务站室。依托特色服务平台,制定“企业孵化全周期法律服务10条清单”,成立“五所联建”涉外法律服务团队,一站式提供涉外公证、调解服务,配备劳动关系、交通安全等领域专业律师,精准覆盖不同群体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创新机制,驱动服务升级。探索“法治资源+基层治理”融合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培育“港人服务港人”“新业态暖新服务”“龙舟文化普法”“社区公证便民直通车”“法律援助暖银龄”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开展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动态监测,依托调解信息化平台加强数据分析研判,精准捕捉新业态领域劳务纠纷、城中村物业纠纷、预防校园欺凌等高频和社会关注问题,开展“民法典进社区”“新就业群体普法”“出租屋文明守法”等精准普法活动。实施协同化共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联合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将公共法律服务嵌入基层立法征询、执法监督、政策宣贯等环节,如在电动自行车管理、城中村供用电管理、旧楼加装电梯中提供法律支持,推动百姓民生实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