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炎炎夏日,业主小李终于迎来一夜好眠。
“这次整改后,电梯噪音基本消除了,我们能睡个好觉了!”降噪工作完成后的第二天,小李给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法院法官庄华伟发去消息。
在城市化进程中,电梯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噪声污染也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此之前,住顶楼的小李就深受其扰。
电梯噪声搅碎安居梦
两年前,小李高价购置了一套位于顶楼的房子。入住后,小李发现在房屋内总是能听到电梯运行的嗡嗡声。“本想住得舒适、清净一点,谁知道这让我们全家生活都陷入混乱,每天都睡不好觉。”说起房子,小李满肚子苦水。
原来,该楼栋的电梯机房恰好位于小李家的楼顶。电梯运行过程中,导轨轮轴的摩擦声、电梯启动停止时的抱闸声,此起彼伏。“晚上睡觉更让人糟心,卧室里还能感受到墙体的轻微震动。”小李说道。
发现噪音后,他找过物业、投诉过开发商,也一直没有整改效果。为了解决噪声问题,小李无奈诉至新会区法院,要求物业公司与开发商对电梯进行整改,降低电梯运行噪声,使其符合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这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是落实江门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三合一”改革工作后,新会区法院办理的第一起跨区域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案件很快被分到了庄华伟审判团队。
接到案件后,为准确查明事实真相,庄华伟决定先学习下电梯工作原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再到现场实地了解情况。
维修降噪遇到困境
刚走进小李家,在日间有外部声源的情况下,庄华伟听到了明显的电梯运行声音。
那么,夜间声音是否更大?噪声到底有没有超标?开发商为什么不彻底整改?带着这些问题,庄华伟组织小李、开发商、工程师等进行现场调查。
“之前做过检测,夜间噪声有一点超标。我们也愿意出力,但现在没有其他可行的整改方案。”开发商代表一五一十地说出实际情况。
“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能让我们睡个好觉。”小李补充道。
“既然大家都想降低噪声,我们不妨先找找噪声究竟是在哪里发出来的。找到症结才好谈下一步。”考虑到双方维修降噪的目标一致,庄华伟引导双方进行调解。
查阅专业资料得知,电梯噪声主要表现为低中频振动,通过固体传递的低频共振声能量,曳引式客梯的噪声多来源于机房和导轨两个位置。
“确实如此。按以往的经验,电梯安装时会将曳引机底座的支架直接嵌入墙体,振动声音极有可能通过墙体传导至邻近房间。”工程师提出专业意见,并建议委托专业机构对抱闸声进行调整降噪。
一听到是调整降噪,小李不乐意了,“以前也一直说调整,还不是没有解决本质问题。”
就这样,案件调解陷入僵局。
寻求破局解决之道
降噪到底要怎么降?
“小李的担心也是在理的,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整改降噪方案,即使判决了后续也很难执行落地。”庄华伟说道。
为推进问题实质解决,庄华伟建议双方各自寻找电梯降噪机构,并共同在其中选一家机构来处理。
很快,小李找到了一家电梯降噪行业权威机构,但高额的费用让开发商又不乐意了,“很多机构都可以达到降噪效果,费用也低,那何必选择更贵的徒增成本呢?”
“站在办案的角度,只要电梯运行声音达标,整改方案就具有可行性。但是站在解决业主实际问题的角度,如果整改能够达到业主主观满意的程度,当然更能体现房企的担当与责任,也会更有利于一次性化解矛盾纠纷。”庄华伟对开发商说完,又对小李说,“多出的整改费用部分,可以考虑由双方共同按一定比例承担。”
多次沟通后,双方一致同意由小李选定的机构进行电梯降噪施工。为确保整改效果,在整改完成达到双方主观满意的效果后,再签订本案的调解协议。
在法院指导下,开发商、小李、机构签署了三方施工协议,确定施工日期、范围等,还明确了工程验收标准、电梯维保等事项。
为了尽量减少施工期间对其他业主的影响,庄华伟还建议机构分步施工,先对主机房进行减震施工,再对两部电梯导轨进行降噪处理。
两个星期后,小李向庄华伟带来了好消息:“主机房施工完成了,噪声已经明显减弱。”根据前期的整改效果,双方又调整了部分施工方案,以最小的成本达到了最满意的整改效果。
“嗡嗡嗡”的电梯终于安静了!该案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类似的涉民生环境污染案件,江门法院办了很多。据统计,自2024年落实江门市环境资源审判“三合一”改革以来,新会区法院共受理涉环境资源案件86件,审结76件,其中以调解方式办结涉环境资源民事案件10件,调解率达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