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江门法院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为抓手,通过善意文明执行、深化执破融合机制建设、提升执行攻坚效能等各项务实举措,以执行之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一个个具体案件的高效执结,一次次执行机制的创新突破,都是江门法院持续提升司法服务效能、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升级的生动实践。
今年2月,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到涉案企业走访调查。
文明善意执行助企纾困解忧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其健康发展关乎民生福祉与经济韧性,而法院司法保护的力度与温度,恰似精准滴灌的“营养液”,深刻影响着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预期与发展信心。
今年5月的一个工作日,一面锦旗被送到恩平市人民法院林柳梅执行团队手中。某五金公司负责人李某难掩感激:“多亏了法院当时的灵活处置,现在我们公司是无债一身轻,又接了新的订单,生产经营也算有了起色!”
这份感谢,源于一次关乎企业存亡的执行。
2024年,李某的五金公司因40余万元工伤赔偿款,被工人杨某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人员调查发现,公司厂房设备多为租赁,受市场下行冲击,本就举步维艰,若强制拍卖设备,这家扎根于产业链缝隙的小微企业恐将直接破产。
面对企业存续与申请执行人权益的两难抉择,恩平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优先采取“活封”措施,既保障财产安全,又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同时以限制高消费督促企业履行义务。
执行法官林柳梅多次深入厂区,联动园区工作人员协调各方,分析利弊。最终,杨某同意在法院监督下以五金公司应收货款抵偿赔偿,企业财产查封同步解除。
赔偿履行完毕后,恩平法院主动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帮助企业卸下信用惩戒“枷锁”,实现“轻装上阵”。这一“放水养鱼”的司法智慧,成功为困境企业按下经营“加速键”。
在江门法院,用执行温度为企业铺就生存出路,早已成为司法实践的生动注脚。江海区一家影院曾因债务纠纷濒临绝境,在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后,法院给予其15天执行宽限期。恰逢节假日黄金档,影院凭借这宝贵的“喘息之机”迎来“逆袭”,营收大幅增长,还清全部欠款,重焕经营活力。
“这短短半个月的宽限,不仅是司法程序的灵活调整,更是对企业生存规律的尊重与守护。”江海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江继业如是说。
为系统提升司法护企效能,江门法院构建起涉企执行案件“惩戒﹢帮扶”双轨机制。依法审慎运用执行强制措施,灵活适用“活封活扣”“滚动解封”等善意文明举措,创新推行“自动履行﹢信用修复”联动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司法强制措施对企业的冲击。
过去一年,江门法院对550件案件采取“活封活扣”措施,释放4.16亿元财物的“造血”潜能;给予执行宽限期2041次,为企业赢得宝贵发展时间;实施失信惩戒制度精细化管理,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江门地区注册企业组织数量由2024年10月2053家下降至当前的451家;通过41次预处罚、34份信用修复证明、44份主动履行证明,帮助企业重塑信用、恢复市场活力。这些数字背后,是众多小微企业走出困境、重获新生的鲜活故事。
紧跟江门市委“廉润五邑·亲清护企”专项行动部署,今年5月,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纠治涉企审判执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持续为企业“舒筋活血”。
鹤山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到企业走访,听取意见建议。
机制创新为资源循环“提速”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棋局中,破产重整向来是检验司法智慧的关键一子。
跳出传统司法路径,江门法院探索推行“预重整﹢重整”机制,为困境企业打开了一扇重生之窗。江门某电器公司从债务危机中突围的历程,正是这一机制优势的鲜活注脚。
江门某电器公司因担保链牵连等因素,陷入高达5.6亿元的债务泥沼。当债权人申请重整时,企业可供执行的财产仅有13公顷工业用地及地上厂房,若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些不动产不仅面临拍卖变现的现实难题,快速处置更会导致价值大幅缩水,让债权人利益雪上加霜。
如何在“保资产”与“护债权”间找到平衡点?江门中院给出了解题思路——通过预重整程序开展司法招商。
“传统重整程序只有9个月法定期限,谈判一旦破裂就只能走向清算,而预重整就像给企业一场‘热身赛’,能大大提升重整成功率。”江门中院法官陈侃伦如此阐释机制优势。
预重整期间,法院与管理人团队紧锣密鼓推进工作:短短两个月内,不仅促成企业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共识,更成功引入意向投资人,同步完成资产评估审计。在首次债权人会议上,重整计划获得各表决组全票通过的“零异议”结果。
从案件受理到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全程仅用53天。
如今,电器公司已转型为科技材料企业,曾经沉寂的生产线,终于在司法助力下重燃生机。
然而,企业的重生之路并非就此一帆风顺。对经历破产重整的企业而言,失信印记如同“紧箍咒”,让其在融资合作中寸步难行。
如何破解重整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修复困局,助力其重返市场赛道,江门法院打出府院联动组合拳:与央行江门市中心支行搭建“司法﹢金融”信息桥梁,与市场监管部门打通常态化沟通链路,让信用修复从“多头跑”变为“一键通”。
在解决个案困境之后,江门法院进一步着眼于机制创新——经过一年多“执破融合”专项行动实践探索,江门中院出台《关于构建“执破融合”新机制规范执破案件办理的工作指引》,成立由4名破产审判法官和6名执行法官组成的“执破融合”团队,构建起全流程规范化的执破案件办理体系。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984件执行案件关联的35家企业经“执破融合”机制“分诊”,蓬江区人民法院入选全省法院专项行动试点法院,司法资源在精准滴灌中形成良性循环,为市场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修复活力。
此外,江门法院全面推行小微企业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今年以来,破产案件平均办结时长同比缩短436天,盘活企业不良资产2项,涉及金额4.4亿元。
用效率护企业权益“稳稳落地”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2024年,全市法院8个执行事务中心投入实体化运行,将立案、查控等事务集约化办理,推动首执案件平均结案周期提速15%;与江门市公安局建立查人扣车联动机制,实现线上查控被执行人、查扣被执行人车辆等功能。这些举措如同为涉企执行装上“提速引擎”,更在关键时刻为企业解危纾困。
今年2月,蓬江区法院执行事务中心接到广东某技术公司的紧急电话:“法官,某电子公司要转移被查封的钻铣中心!”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执行行动即将拉开帷幕。
原来,安徽某电子有限公司与该技术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因前者未能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蓬江区法院依法查封了一批由技术公司生产、交由电子公司使用的钻铣中心进行查封拍卖。
“这些设备是被执行人的核心资产,一旦被转移,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将无法保障!”此次执行涉及异地扣押、大型设备搬运等复杂问题,蓬江区法院当天即启动异地执行预案,组建3人专项小组,次日清晨就奔赴安徽亳州。
抵达现场时,数十名员工在被执行人组织下阻挠执行,声称“设备是自己采购的”。执行团队当即亮出法律文书,逐一向现场人员说明非法处置查封财产的法律后果,同时联系亳州当地法院和派出所协助维持秩序。
在两地司法力量的协同下,执行人员48小时连续奋战,终于将34台钻铣中心全部安全运回江门。当最后一台设备驶入仓库时,申请企业负责人紧握法官的手,郑重地说:“谢谢你们,帮我们保住了企业的关键财产。”
在跑出执行“加速度”的同时,江门法院同步织密司法公开网络、筑牢权益保障防线。全市法院执行条线开通“政务版企业微信”联络平台,解决法院与执行案件当事人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工作透明度,更好地服务当事人。
针对不动产拍卖中“过户慢、税费乱”的顽疾,江门中院联合税务局推出“各付税费”协作机制打开交易堵点。一年来,全市法院房产拍卖成交率达64.24%,为税收增加3310.46万元,513套“沉睡资产”通过司法拍卖重入市场循环,让“纸上权益”加速变成“真金白银”。
“未来,江门法院以更有力的举措、更高效的服务,积极回应企业司法需求和关心关切,用有温度的公正、有力度的效率,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法治成为江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和最持久的优势。”江门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林江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