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流经佛山市高明区平沙岛时江面豁然开朗。岸线一侧,沉寂三年的游艇展示中心工地重现轰鸣——这得益于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佛山中院”)于近日创新运用“一案撤、多案结”司法策略,以调解促和解,推动项目重启。
“它不仅是全省首个内河游艇展示中心,更是撬动佛山环西江—北江(两江)先行区游艇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支点”,该案二审法官陈星星说。
这里发生的改变,是佛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缩影,也被视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战略的重要落子。佛山法院,成为这场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制度赋能者”。
法治并非发展的束缚,而是为创新厘清边界、提供保障的基石。
顺德法院推动成立“香云纱非遗金融司法保障中心”将司法服务嵌入产业全链条。
从“碳汇跨省”到“河湖法官”
司法创新试验田育出新苗
环两江先行区被赋予“改革试验田”的使命。按照佛山市的部署,要在这里“率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新兴领域成为司法创新最好的试炼场。去年底,全国首张司法领域跨省林业碳票在此诞生——一家广东科技企业因环保手续疏漏被行政处罚后,在南海法院引导下,跨省认购贵州雷山县10万元碳汇,履行生态修复义务。
依托“司法碳汇跨省协作机制”,南海法院与贵州雷山法院远程联动,开创了“碳汇+生态修复”的新路径。这一尝试被写入今年广东省高院工作报告。
类似的机制创新仍在持续。在三水区思贤滘湿地,三水法院创设“河湖法官”机制,与住建水务部门协同推进水生态保护,实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创新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佛山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全国首个破产投融资平台、全省首创“执破融合”机制,到大湾区首例认可和执行香港法院判决案,佛山法院正用一系列有力举措回应改革深水区的挑战。
从“非遗新生”到“老街复兴”
司法守护文化根脉
今年6月,佛山环两江先行区入选广东省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被定位为“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不久前深圳文博会上,香云纱系列产品成为展会焦点。
“香云纱变得更年轻、更时尚了”,一名深圳机器人企业与设计师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鲜为人知的是,这项非遗背后有一张司法织就的保护网。
今年3月,顺德法院推动成立“香云纱非遗金融司法保障中心”,采用“司法保护联系点+巡回审判”模式,将服务嵌入产业全链条。
“我们通过‘示范判决+批量调解’快速化解金融纠纷,助力产业品牌化升级”,新城法庭庭长喻景鹏说。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关键环节,法院定期开展商标、工艺相关普法。
在高明,法官走进对川茶场——这里的“绿香茶制作技艺”是区级非遗,法院提醒茶农和管理者:“要加强品牌意识和取证维权知识,才能筑牢传承根基。”
一批重点文旅载体如明城镇昌八街百年老街区,也在司法保障下破解产权纠纷、恢复活力。法院用法治回应了“如何守住文化根脉”的时代命题。
从“氢能解纷”到“法治体检”
司法主动赋能新产业
围绕先行区“绿色经济发展高地”的定位,佛山法院加强产权保护、纠纷化解和资源配置,支持氢能、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发展。
“跨国纠纷不出园区就能解决”,某氢能企业法务在南海丹灶法庭的解纷中心感慨道。今年3月,一起中外企业氢能设备买卖合同纠纷在这里诉前调解成功,80万元争议48小时内达成和解。
该中心是全省首个氢能产业解纷平台,服务辖区超180个科创项目和548家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产业无讼预防机制”。
司法服务正从“被动解纷”向“主动赋能”升级。7月,佛山中院在佛山中央法务区开展首场商事巡回审判,把法庭搬到企业“家门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环两江先行区之外,三水法院大塘法庭联合工业园区开展“法治体检”,针对企业安全管理漏洞发出司法建议,推动治理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防火”,助力构建大湾区特色新材料专业镇。
当西江潮水再度奔涌,法治正如同航标,指引改革向深水区驶去。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初见成效之年,佛山的实践揭示出:法治并非发展的束缚,而是为创新厘清边界、提供保障的基石。它让机器重新轰鸣、让非遗焕发生机、让绿色理念跨越省界——在这片改革试验田里,最终生长出城乡共荣的“法治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