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全国创业密度最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截至2024年底,深圳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量比重约97%,民营企业司法需求多元旺盛。
近年来,深圳法院先后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条、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联合市工商联签署《关于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司法助企工作室”打好司法助企组合拳。牵头负责的“解决商业纠纷”指标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
近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工商联“‘五个聚焦’做深做实司法惠企助企”案例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评为“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协同实践案例”。
亮点做法有哪些?其成效又如何?一起来看!
亮点做法
聚焦企业所需
健全诉求快速响应机制
2025年2月起,在全市两级法院全覆盖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专区,发布“司法助企二维码”,设置司法助企“工作流”,实行涉企诉求集中受理、集约办理。自“司法助企工作室”全覆盖设立以来,受理涉企诉求315件,办结296件。强化常态化沟通联络,联合市工商联、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等单位共同搭建助企合作平台,建立司法助企合作机制,邀请民营企业家走进法院座谈交流643人次。
聚焦产权保护
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先后出台审慎冻结企业基本账户工作指引、优化解除保全工作流程规定,建立保全必要性审查和影响评估机制、保全异议快速处理机制,支持合理保全财产置换申请。2024年至2025年3月,共优化保全措施645件,准许保全财产置换189件,释放涉查封财产价值313.3亿元。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实施“速裁+快审+精审”三梯次审判模式,速裁和一审快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分别压缩至47.9天、96.4天。加强运用“全流程嵌入式”技术调查官工作模式,严格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2024年判赔金额1.9亿元。发布《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与维权指引》,创新构建“8维22景”分类体系。积极拯救危困企业,建立庭外重组平台,25家企业实现重组、重整、和解,破产快审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聚焦权利救济
推动涉企纠纷高效化解
联合市工商联,推广“法院+商会”调解模式,引入商事调解组织参与调处涉企纠纷,2024年至2025年3月诉前化解包括涉企纠纷在内的各类纠纷17万余件。定期向辖区街道、社区通报涉企纠纷态势,推动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在法官指导下,坪地街道商会调解员成功调解一起劳动争议纠纷
聚焦善意执行
健全诉求快速响应机制
依法兑现企业胜诉权益。强化督促履行与和解,2024年至2025年3月督促和解成功1万余件。推行失信惩戒和限制消费执行宽限期制度,对468家主动履行判决义务的被执行企业,鼓励其在宽限期内全部履行或者分期履行。支持企业修复信用,为主动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修复信用4.3万次。先后开展拖欠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款清理专项执行行动,快速执行到位97.2亿元。
聚焦风险防范
促推企业健康发展
针对司法审判中发现的行业管理等问题,向市场监管等部门及行业协会发出司法建议80份。发布涉企纠纷案例305个,推出“鹏法君普法”等栏目410期,开展“鹏法言商”等专题宣讲49场,向企业发放普法手册2万余册,助企法律风险防范。
主要成效
初步形成了涉企诉求快速响应工作闭环
依托在两级法院全覆盖设立的“司法助企工作室”,对外加强协同联动,对内做好资源整合,统筹推进立审执破等全过程、各环节司法助企措施,切实把企业“需求清单”转化为法院“履责清单”。
有效保障了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聚焦企业在涉企财产保全、知识产权保护、破产重整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立足审判职责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切实推动了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妥善化解
坚持“定分止争、实质性化解矛盾”理念,有效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规范功能,全方位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治理防范法律风险,促进涉企纠纷高效、便捷、低成本化解,做实以法治稳企业、稳预期、提信心、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