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们打了那么久的官司才胜诉,违约金不能就这么算了!”今年年初起,湛江霞山法院执行事务中心不断涌入维权业主,他们手中紧攥着生效判决书却难掩焦虑。这起涉及数十户家庭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在法院“执行和解+示范调解”机制运作下,最终以“车位置换”的创新方案画上圆满句号,更起到示范作用,促使潜在200余户业主采纳上述方案、接受和解。
破局:三难困境催生“双轨策略”
2024年4月,某楼盘因不可抗力与政策调整导致延期交付,数十户业主陆续诉至霞山法院。判决生效后,开发商因资金链紧张陷入“执行不能”困境——若机械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企业将彻底停摆;若放任违约,又将引发群体性纠纷事件。
“这批案件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第一块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业主急需违约金补偿生活开支,开发商持有车位资产却无法变现,法院则需在保民生与稳营商间寻找平衡点,承办法官李树参面对这三难困境,殚精竭虑、寻求破局之道。
创新:示范调解激活“一子解双结”
经过综合研判,霞山法院依法审慎适用强制措施,暂缓冻结该房地产公司的相关银行账户,为企业纾困留出空间。同时,执行团队创新采用“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对开发商资产进行全面资产核查,确认其持有多个可处置车位;另一方面搭建“业主—开发商—法院”三方沟通平台,推出“逾期交房违约金置换车位”方案。
“我只能接受直接支付违约金的方式,换来换去这么麻烦,我不同意!”执行法官李树参向申请执行人电话解释调解方案时,部分业主当即表示拒绝。李树参法官并未放弃,持续开展调解工作,耐心阐明调解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相理解。
“房地产公司现在面临较大的经营资金压力,强制执行到位难度很大。大家都有停车需求,将违约金转化为可即时使用的车位权益,业主的权益能更快兑现。”经过执行团队细致的释法明理,部分已申请执行的业主在充分理解现实情况和权衡利弊后,接受了由某房地产公司以车位抵扣其逾期交房违约金的和解方案。
延伸:“加减乘除”构建解纷新生态
此案办理中,霞山法院总结出“加减乘除”四步工作法:善意执行做“加法”保企业运营,强制措施做“减法”慎用查封,示范调解做“乘法”带动类案化解,执行风险做“除法”消除隐患。
“能拿到实实在在的车位,比拿不到手的违约金划算多了。”业主王先生的话道出众多当事人心声。该案的成功化解,既让业主获得“看得见”的补偿,又帮企业盘活“沉睡资产”,更探索出涉众型纠纷“调解一个、解决一片”的示范路径,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