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召开2019年度全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工作总结会议,总结过去一年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全市“智网工程”工作成效。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下,以市智网调度中心牵头,全市大力推进“智网工程”建设,并将之作为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工程。通过有效整合资源,突出目标导向,着力压减公共安全风险,消除矛盾纠纷隐患,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当前,东莞正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紧密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智网工程”为统领,以机制优化与系统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厚街镇网格管理员对出租屋进行巡查登记。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小网格 发挥基层治理“大作用”
晚上刚到家不久,谢桂林接到电话后,立马赶往辖区的出租屋、小区进行排查登记。谢桂林是厚街镇网格管理中心一名网格员,负责的网格片区共有各类工厂企业200多家,出租屋1970多间,“三小”场所2700多个。疫情发生以来,他除了每天对辖区内的小区和临街商铺进行防疫巡查,还要留心发现并解决存在的消防隐患。
去年12月,厚街镇启动试点工作,将社区网格管理员、安全员、治安员(社区辅警)、消防员、人口协管员、城管员、人社协管员、食药监协管员等“八员”整合成一支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厚街镇网格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厚街将全镇划分为128个网格,不仅组建3人网格小组,而且通过“八员合一”将社区8类人员整编进网格队伍,与镇内的公安数据库对接,做好重点群体排查、居家服务、莞e申报、复工复产、粤省事系统申报、日常巡检、商改核查等工作,实现“1+1<2”的效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智理”转变。
厚街镇的“网格化”治理是时下东莞创新社会治理的缩影。目前,东莞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800万,是全国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由此也带来了社会治理的巨大压力。近年来,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指引,东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以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并将之作为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工程。
如今,从网格管理员到指挥调度中心,再到职能部门,以“智网工程”为统领,这张线上线下全覆盖、无缝隙的“数据网”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与精度。
数据显示,东莞共有近万名专职网格管理员,每天穿梭在全市2838个网格中开展巡查,大量问题隐患被消除在萌芽状态。2019年,全市网格管理员共发现各类问题隐患237.9万宗,处置率96%,全市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26.7%和45.8%.
正如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在5月29日召开的2019年度全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工作总结会议上所说,“广大网格管理员为东莞的平安和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这支队伍在战斗力、创新力、影响力上越来越强。”
微服务 破解乡村建设“中梗阻”
行走在茶山镇的田间地头,原本杂乱无章的田间窝棚已经不复存在,崭新的农田工具房映入眼帘,零散堆积的垃圾也被清走,呈现一片美丽田园风光。近日,茶山镇网格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不定时开展无人机排查行动,确保全方位、无死角地开展田间窝棚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田间窝棚整治是建设“美丽田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田间窝棚巡查也被纳入茶山镇的网格化管理中,发挥网格管理员的优势,实行巡查全覆盖。
今年,茶山镇还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行动,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泥砖房等整治工作纳入“1+5+N”驻点网格团队常态化活动,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奏响美丽乡村建设协奏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近年来,东莞的乡村社会结构及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加上城镇化、信息化对乡村的冲击,乡村社会既存在原有瓶颈问题,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产生了新的治理难题。
村民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整治、基层设施维护等小事与村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乡村治理工作中的大事。近年来,东莞加快“智网工程”建设,积极打造精细化和信息化社会管理,已初步实现了社会管理由人海战术走向科技手段,从各部门原有的“独角戏”走向“大合唱”,全面推动基层社会管理走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以茶山镇为例,根据自身实际,实施“8+X”入格工程,将商务、工信、住建、生态环境、文明办等部门入格,将司法调解、河涌河岸巡查、宗教场所巡查、驻点联系群众等工作纳入“智网”体系,推进“智网工程”全覆盖,创新打造“全科网格”。
不只是茶山镇,在东莞的多个镇街,农村综合治理已被纳入网格化管理的工作中。道滘镇网格中心主任陈杰超表示,在农村综合治理改革攻坚行动中,通过创新基层综合监管队伍执法办案机制,探索建立“一格多元、一员多岗”的“全科型网格”管理模式,实现社情民意采集全、社会隐患矛盾排查清、群众反映困难解决快、部门联动协调共治,将各类问题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达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片,难事不出镇”。
大民生 科技托底解决“大小事”
“小朋友是在哪里走失的?”“有哪些相貌体征?走失时穿着什么衣服?”5月28日上午,常平镇漱新村网格员尹慧君在辖区巡查时,接到村民找寻失联男孩的求助电话。尹慧君第一时间通知工作站内同事赶赴现场,沿街展开扩散式寻找,同时把失联男孩相关信息上传至工作群,查看监控录像等集合更多力量,很快便帮助群众找到了失联男孩。
织密“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像尹慧君一样,为辖区内群众解决“大小事”是东莞近万名网格员的工作写照。“智网工程”已经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通过完善一系列市民服务功能,同时激发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基层治理的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有效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茶山镇,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群众参与“智网工程”工作,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茶山镇网格管理中心开发“智网茶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网格化事件上报小程序。“发现问题立即拍照上报系统,不仅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自己还能得到奖励。”附近的群众为此点赞。
正如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文宏所说,东莞社会治理的特点在于将科技信息技术运用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智网工程”通过网格化管理、开发信息平台、统一调度中心联动的方式形成了有效工作机制。
“智网”以科技托底,还被用于构建食品安全“网”。以厚街镇为例,为缓解监管人员不足的压力,提升监管效率,厚街深化食品安全“智网工程”监管模式,推动实现“互联网+智慧监管”与“一平台三工程”升级版的融合对接、互通互联。并探索对企业食堂、学校食堂等重点餐饮单位实施“互联网+智慧监管”,2019年以来,利用“智网工程”巡查经营单位35632家次。
东莞理工学院法社学院院长郑玉敏认为,“智网工程”不但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网格管理员队伍,还建设完善了一套信息化系统,推动基层精细化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二标四实”的全面基础信息采集使得基层情况底数清、情况明,由“智网工程”统领各类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动了大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些工作都使东莞的基层治理更加精准、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