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切入口与突破口,结合“枫桥式基层单位”创建工作,创新“一院两园多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加强联动和机制保障
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以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科学的运行机制高质量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多方联动形成合力。龙岗区委政法委高度关注此项工作,在政策倾斜、工作指导、链接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坂田街道党工委精心部署,建立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综治牵头、卫计部门主导,宣传、公安、教育、民政、财政、残联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对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定期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引进社会组织协同推进。二是建立五大机制确保实效。按照“前端普遍服务、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的基本思路,将排查、预警、干预等心理服务工作有机融合,建立日常排查评估机制、社会心理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3+1”服务延伸工作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信息互通机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等五大机制。其中,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橙丝带关爱中心为辖区患者提供了2756人(次)心理服务。同时,联通综治工作平台与心理服务工作平台,打造全省首个街道综治中心“心和工作室”,目前已成功实施心理干预87例,延伸配套了矛盾化解、法律援助、帮扶救助的“1+X”服务机制,打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血脉经络”,实现满盘皆活、遍地开花。
强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育
创新建立社区心理学院
紧紧抓住坂田街道社会心理形态复杂、心理服务人才不足等痛点,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社区心理学院。一是突出理论科学化研究。常态化邀请9名社区心理学专家、学者,围绕社区实际需求进行理论研究,学院下设社区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心、社区行为矫正研究中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中心、社区老年心理关爱研究中心,采用“质+量”并行探索的模式进行理论研发,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撑。二是突出人才标准化培育。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以构建心理服务人员胜任力为目标,依托社区心理学院,针对街道从事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初步建立了心理人才培养、心理课程设置、心理咨询、纠纷主动干预、心理社工队伍等五大标准化实践教学模型和人才培育标准。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人才评价机制,保证人才评估效果和输出效能。
高标准谋划
打造幸福体验园和企业孵化园
借助坂田街道辖区行业资源较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优势,通过资源集聚整合,以心理健康服务多样化体验和促进心理服务行业发展的“双驱动”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社会心态。一是建设科技化“幸福体验园”。突破传统的心理服务“人对人”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打造具有视觉体验、沙盘体验、宣泄体验、心理力量挖掘、心理电影观赏等科技设备和心理训练、素质拓展、沙龙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市民幸福体验园,通过科技感和体验感相结合,让市民深度融入现场,感受积极心理带来的动力,激发市民自我认同和对幸福的追求。二是建设心理服务企业孵化园。探索建立深圳第一个心理服务企业孵化园,打造集心理服务企业孵化、心理产品研发、心理学术交流、心理设备展示、心理学大数据管理、心理咨询与心理医院于一体的心理服务企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打造高效企业孵化平台。同时,借力心理学大数据研究等相关产业,实时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心理服务,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全面提档升级,搭建精准智能的高质量心理服务中心。目前,坂田街道已将广东省互联网+小镇天安云谷园区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同阿塔基机构签订了心理企业孵化战略合作协议。
线上线下紧密结合
多平台开展心理服务
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立体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高密度覆盖服务对象。一是打造线上热线网络双平台。在热线平台方面,按照多平台合一的思路,整合街道当前各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现有的心理服务热线,设立统一的心理服务热线,根据咨询需求安排就近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及干预服务。在网络平台方面,研发网上心理学院(App),既实现线上沟通疏导、问题答疑等基本服务功能;又通过综治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支持,主动为需要接受服务的潜在人群提供提前干预,推动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型升级。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心理数据挖掘分析,为心理服务专业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指导。二是实现线下管理服务全覆盖。聚焦街道问题最突出、人口最集中、群体最典型的社区、园区、校区,有的放矢、分层建设心理服务中心。其中,设立12个社区心理服务中心,主要为特殊人群打造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帮助融入社会;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常态化推动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联合公安、民政、司法、残联等单位,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园区心理服务中心主要依托党团、工会、医疗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等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企业员工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定期举办自我成长、婚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服务;校区心理服务中心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构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为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培育健康的教育理念。最终通过“三区”工作成效带动全局,在全街道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民主与法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