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这个日子很特殊,让爱充满社会,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都是老乡,背井离乡来谋生,本应该相互支持、守望相助。”作为东莞一名90后的社区民警,莫锐军巧用“520”作为切入点,将一起从口角演变成肢体冲突的矛盾顺利地化解。
这是东莞推进社区警务改革、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剪影,今年是东莞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年”,全市有760多名社区民警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社区、贴近群众,打造符合东莞实际的社区警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东莞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向实现“基层更有战斗力、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等目标进发,并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公安机关以护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中心任务,助力东莞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东莞全面健全村(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奋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平安建设中提供“东莞方案”,打造“东莞样板”。
下好社会治安防控这盘棋
莫锐军是企石公安分局一名社区民警,管辖企石镇新南村、南坑村的社区警务。莫锐军参与调解的这起纠纷并不复杂,5月20日早上,分局110报警中心接到新南村一电子厂的罗先生报警,称自己被打了,对方是他的同事,企业调解委员会正在处理中。
莫锐军得知警情后赶赴现场了解具体情况。冲突双方分别是报警人罗先生以及他的同事韩先生,两人是老乡,因工作上的一些摩擦,发生了口角,甚至演变成肢体冲突。
为缓和双方的激动情绪,调解好矛盾,莫锐军将两人带回警务室的调解室,换个交流环境,希望双方可以平心静气地解决。莫锐军巧用“520”“老乡”等要素进行开导、劝说,两人最终握手言和,签订了调解协议。
莫锐军是760多名社区民警的一份子,在参与调解工作中被派上用场。就在4月下旬,企石镇举行了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智网工程”指挥调度站副站长的任职仪式。企石公安分局共选派了11名社区民警,打造更加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同时确保服务不缺位,让群众纠纷有地方解决,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当前,全市各镇街(园区)公安分局与各村(社区)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强化“一盘棋”思想,形成工作合力,继承和发扬“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2019年11月,市公安局提出明确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部署以“社区警务”为支点,打造一支沉得下、扎得深、做得实的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该局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
近期,东莞的社区民警们密集亮相,上岗更具有仪式感。随着东莞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区警务改革为大势所趋,走家串户,直面群众,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扎根基层为民服务成为了新时代警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守护在群众身旁,做老百姓生活中的“好帮手”,5月25日,常平公安分局举办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智网工程”指挥调度工作站副站长任命仪式。该分局鼓励社区民警善于找准方法,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用线下“面对面”和线上“键对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和推进社区警务工作。
5月22日,黄江镇举行社区民警集中亮相仪式,全体警长被寄望要尽快融入到村(社区)大家庭,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以赴做好社区警务工作。该镇注重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各职能部门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为社区警务推进工作提供强大的合力保障。
5月15日,中堂镇社区民警集中亮相活动举行,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成为警长们与广大群众一次特殊的见面礼。13位新任警长在群众面前进行工作愿景阐述以及宣誓表态,获得广大群众、村(社区)干部的点赞。
社区警务改革聚焦了很高的关注度,这不仅是全市公安系统的重磅举措,亦是各镇街(园区)构筑平安防线的一件大事。各镇街(园区)高度重视社区警务改革,落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建设“1+10”系列文件中《关于健全完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的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打造顺应大局的精准防管控工作体系。
“专职化后的社区民警,就好比一根根小小的缝衣针,不但要真正扎进村(社区),而且要和村(社区)干部一起‘密密缝’,走遍角角落落,串起千家万户,共同织就基层社会治理新画卷。”在东莞市公安局治安巡警支队政委赵寅看来,东莞社区警务改革需要扎根社区、贴近群众,打造符合东莞实际的社区警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专门耕好社区的“责任田”
5月19日凌晨1时,南城公安分局宏图警务室民警张富庆参与调解一起纠纷,在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协调劝说,这起纠纷终于得到了解决,张富庆也安心地下班。
这起纠纷起因是一名女孩养了几只宠物犬,夜间受了惊吓时常犬吠,引起了邻居们的不满。张富庆知道了,赶紧上门了解情况,苦口婆心地劝说,一方面要求主人想法管理好犬只,另一方面也为邻里之间充分沟通。
张富庆感受到警务改革的直观变化:以往,工作到深夜,要么是惊心动魄的抓捕,要么是劳心费神的伏击。如今,不用在派出所值班,不用处警办案,登门入户、走街串巷,进社区、访单位、和群众“唠家常”则成为了日常。
自从去年11月市公安局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后,张富庆离开了熟悉的岗位,投入到新的岗位。对于他而言,社区民警这个岗位具有挑战,亦具有吸引力。张富庆有多年打击违法犯罪的工作经历,如今上任社区民警,他有新的感受,“打击往往是被动的,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让群众不受损失、更加安乐的生活是他衷心向往的目标”。
按照市公安局制定实施的方案,全市每个社区(村)都设置一个社区警务室,并按警务室辖区治安要素配置专职社区民警和社区警务助理、社区辅警。尤其是市委组织部和市公安局联合发文,明确了具体的职责要求和任免要求,这意味着社区民警角色定位的真正转变。
东莞如何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
此次改革主要从规范警务室建设、社区民警专职化、规范社区民警及辅警力量配备、健全社区警务工作和管理闭环等多个方面施策,健全完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以警务室建设为例,不单是按“一社区(村)一室”设置社区警务室,而且按照实有人口将社区警务室分为三类。
按照相关要求,社区民警必须是“政治过硬、责任心强、有志于扎根社区(村)、善于做群众工作”,而且不参与派出所通宵值班,不承担具体办案任务,专门耕好自己的“责任田”。
记者了解到,“责任田”的范畴共有6大项36小项职责任务,涵盖了“二标四实”基础信息采集、治安管理和消防监督检查、群防群治、安全防范宣教、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基层基础工作。
4月28日,石排公安分局民警陈文欣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他从一名交警,成为了一名社区民警,兼任了石排镇赤坎村党工委副书记和网格副站长。跟以前一些大案要案相比,现在很多工作看上去都是较为琐碎的小事,但在陈文欣眼中,只要涉及到群众利益,都必须按照大事来抓。
随着身份的切换,陈文欣的工作场地从城市大道变成了社区小巷,工作重心亦从交通事故处理,变成了日常普遍的矛盾化解、纠纷排查、走访服务等内容。他说:“一到岗之后,首先做的就是两点,一是尽快熟悉村里的每一条街道,二是让村里的居民尽快认识我这个人。”他到位仅仅1个月,足迹几乎遍布了辖区所有工厂、出租屋等。
大数据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5月18日,石排镇塘尾村社区民警陈沛旺传来了好消息,他进行基层信息采集工作时,成功锁定了一名红色在逃人员,并联合专案民警将其抓捕归案。陈沛旺说:“如果没有前期基础信息的采集,我们就不可能那么快锁定嫌犯的工厂以及其本人。”
陈沛旺所指的是“二标四实”基础信息采集,这是全市760多名社区民警的工作范畴之一。“二标四实”基础信息采集是社区民警的中心工作之一。“二标”指的是标准作业图、标准地址库:“四实”指的是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社区,再到一条巷道,在“二标四实”的大数据平台上,显示得一清二楚。
自疫情发生之后,由“二标四实”到“莞e申报”,基础信息的采集,在提升社区安全感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排查、登记等一系列工作落在社区民警身上,在疫情防控中,社区民警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复工复产中,社区民警既是企业防疫的监督员,也是恢复生产的服务员。他们只要打开电脑,进入大数据系统,就能轻易掌握辖区的相关情况。
自2018年东莞启动“二标四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以来,第一次基本摸清了各类社会治理要素信息,不仅让东莞这座城变得越来越“智能”,更是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为了解决“基础数据不明”这个困扰东莞社会治理的瓶颈问题,东莞公安高位谋划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将这些数据整理入库,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让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服务于每个市民。特别是随着“科技护城墙”建设进一步提速,极大支撑了公安机关打防工作的效能,也让群众的安全更有保障。
东莞如何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基层
2018年7月6日,东莞市公安局召开2018年上半年全市公安工作会议,便透露了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2019年11月份,市公安局以“改变”为主题举办系列发布会,给出了东莞的治安数据:“两抢”犯罪持续大幅下降,在2018年同比已下降八成的基础上,今年同比再次下降52.93%,破案率达84.5%:“两抢”违法犯罪的空间进一步被压减,12个镇街出现连续多月“两抢”零发案的好势头,全市盗窃案件也大幅下降。
全市公安机关用三年时间(2018年-2020年)打造“全域感知、数据驱动、深度智能、移动协同”的“科技护城墙”,让警务运作更高效、让打击防控更精准、让民生服务更智慧、让群众生活更安全。
社区警务改革的深入推进,立足于东莞治安环境的“改变”,需要投入更多的警力开展基层基础工作,而警务改革带来的红利成效渐显,将惠及更多的群众。(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