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
深圳市龙华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及城市发展中轴,毗邻六区一市。作为深圳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城区之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等各类产业集聚,各类商事主体达53.55万余家,管理服务人口超过300万,形成了显著的高密度、高流动和多元化的“两高一多”社会形态特征。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因此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新使命,龙华区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提出党建引领“1256”精智治理体系(即打造1个社会治理数字大脑,坚持减负赋能、提质增效2个导向,完善组织、运行、评价、制度、保障等精智治理5大体系,实施系统提升、智能驱动、精细增效、社会协同、专业赋能、法治保障6大工程),大力整合重塑基层治理体系、升级治理能力、创新治理路径,在超大城市人口高密度城区探索构建更具现代气息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图景,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龙华区基于“1256”精智治理体系建设形成的“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作为深圳市唯一案例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龙华区位于深圳城市发展中轴,产业发达,人口稠密。
体系重塑
将“整体、协同”理念嵌入基层治理全过程
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持续性的工作任务,需要从大局出发,将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纳入基层治理全过程。
龙华区“1256”精智治理体系的首要一点便是基于整体治理与协同治理的考量。
在实操层面,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统筹部门的龙华区委社会工作部始终坚持系统整合,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横向、纵向以及数字化联办三维入手,重塑基层治理体系。
一方面,横向协同探索共治新模式。
龙华区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形成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
以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构建“大党委”机制为例,社区党委坚持条块融合、资源共享,从成立时12人的“小支部”发展为管理15个党支部、351名党员的“大党委”,以党建联席会议为纽带将辖区铁路、公安、学校等47家党组织拧成一股绳。2021年6月28日,北站社区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北站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做法也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深圳47条经验做法之一在全国推广。
又如,引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在全区开展“城市眼睛”治理项目,引导1287名新就业人员化身“流动哨兵”,通过“随拍”“直报”方式,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问题1000余项。
另一方面,龙华区积极推进各类组织及阵地向下延伸,全力构建上下贯通的指挥运转新机制。龙华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三级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将综合网格、数字治理深度融入建设区、街道、社区三级平安建设中心,同时聚合基层公检法司力量,有效保障协同指挥调度和事件处置效率。
在实现横纵协同的基础上,龙华进一步用数字技术释放更大的协作效能,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全方位协同联办。比如,依托“平台发令、各方响应”的民意速办系统,整合起全区20余个民生诉求渠道数据,实现不同系统数据在一个平台归集,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全区大协作的有力抓手。
能力升维
聚焦“整体智治”,实现“更全、更智、更专”
在“大治理”观视野下,与治理体系整体性、系统化重塑相伴的,必然是治理能力的全新升维。
在开展“1256”精智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龙华区将治理队伍的能力升维作为重中之重,聚焦“整体智治”开展全方位赋能,推动治理队伍的能力向“更全(面)、更智(慧)、更专(业)”发展。
着眼“整体”,推动能力更加“全面”。
针对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实际需要,龙华区强化社区工作者矛盾调解、应急处突、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动员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开展治理队伍能力建设。
在此基础上,龙华区委党校编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特色实训手册》,精心打造“金牌调解”“应急高手”“数字大咖”“暖心群工”“安心社工”等“基层治理能力大通关”系列特色课程,推动基层队伍素养培训系统化、标准化、理论化。
着眼“智治”,推动能力更有“智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攀升使“智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适应“1256”精智治理体系建设需求,龙华区坚持减负、赋能并举,立足社区实际需求,建设数字社区工作台,有效破解沟通协调难、联动处置难、保障实效难等瓶颈问题。区数字治理专班统筹组织“数字社区工作台大比武”活动,覆盖全区69个社区,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数字化转型,为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注入新动力。
着眼解决复杂问题,推动能力更加“专业”。
现代社会,矛盾冲突日趋复杂、社会问题更显专业,专业化是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龙华区持续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心理咨询师”、增强社区专业力量配备,持续提升基层治理队伍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2024年,全区社会工作行业在岗社工有864人,持证率从2020年的45.6%提升至93.86%,专业人才配比实现翻一番。同时,区委社会工作部推动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工作专业志愿服务体系,聚焦生命教育、社区营造等领域成立多支社会工作专业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补充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涌现大和“社工村”、大水坑“瓦屋”等一批典型鲜活的案例。
深入推进“四治融合”
勾勒现代化治理新图景
继治理体系重塑、治理队伍能力升维,龙华区“1256”精智治理体系的建设落地到实操层面,形成智治、法治、自治、德治“四治”融合并进的格局,在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上打造示范标杆。
其一,以智治促创新。龙华区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建成一批数字治理应用平台、推出一批数字治理应用场景、破解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形成以“数智”促进“善治”、让“算力”赋能“治力”的格局。比如,在全国首创地方数字孪生标准体系,构建全域CIM底座,并全面复用、深度融合各类基础数据,接入消防等26万余套物联感知设备,打造可视化、可预测、可学习的智能决策中枢。
其二,以法治筑基石。紧扣建设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区,龙华区大力推进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用法治思维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连续4年蝉联“法治深圳建设”考评全市第一。同时,在法治建设领域形成多项首创举措,比如,建成全国首座以民法典宣传为主题的民法公园,并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称号,推出全国首档多领域“直播式”执法行动。
其三,以自治固基础。龙华区围绕“两社三中心”建设,以“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为抓手,坚持社区治理、服务、发展一体化推进,建立社会工作观察制度,切实将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公共空间做细做实,持续提升社区的社气、社品。同时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积极开展自治,聚焦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开展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升社区居民委员会效能;积极探索成立物业管理自治机构,提升城中村物业自治水平;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规范运作,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及物业使用人等多方协调运行机制,实现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100%。
其四,以德治强教化。龙华区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及先进道德模范等,凸显德治教化人心的作用。其间,张莹莹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孙卓清老人荣获第四季度“中国好人”,且成立全省首个以推动公共文明建设为宗旨的文明先锋队——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启动建设全国首个骑手友好生态城区,拓展暖蜂驿站、友好小区楼宇商圈等多重友好场景,全面营造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
汗水落处,有兰芬芳!
秉持“大治理观”统筹推动“大社会”背景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龙华区党建引领“1256”精智治理体系建设持续走深走实,“整体协同、流程精简、运转精敏、队伍精干、管理精细、服务精准、生活精彩”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凸显,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亦因此书写崭新篇章。龙华区的生动实践,亦为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了鲜活的基层样本,持续贡献龙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