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学了!”汕头市第四中学的高三学生黄粤悦在经历最长寒假后返校复课;数公里外的亚青会主场馆施工现场,工人正热火朝天加紧作业;在汕头市金平区新福街道“文明驿站”,志愿者们穿梭其中……记者采访见到,从返校复课到复工复产,从志愿服务到基层治理,汕头逐渐热闹、有序起来。
在这背后,是汕头社会治理的巧谋“善治”。近年来,汕头市以推进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为突破口,基层联防、社会民生、智慧治理等“多点开花”,走出了具有汕头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此次疫情防控,汕头以“五防五控”(即早防早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智防智控)为抓手,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启新的探索。
“七道防线”织“网”挺过疫情大考
“外地人员陆续返回,进社区前都必须测量体温、查身份证、查去向。我们一一记录排查信息,建立工作台账。”作为汕头市政法委援助组一员,黄新建从2月10日起在金平区鮀莲街道一线已连续坚守两个多月。
疫情防控期间,像黄新建这样下沉一线的党员干部12805人,组成1087个援助组,分赴站点、交通卡口、社区、留观点、发热门诊、密切接触、重点人员排查等“七道防线”,“不留空白,不漏一人”,构筑起汕头市全域联防联控的“善治之网”。在这一张网内,服务管理、基层网格、群体防控都有了依托。
“善治之网”如何做到“智防智控”?在空中,无人机巡查辖区各主干道、公共场所,远程巡逻、高空喊话、在线测温;在地面,有电子化作战图指引,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一图一账一日志”工作机制,每日动态更新,实时指挥调度;在云端,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安汕头疫情防控系统可掌握个人基本信息和14天内动态信息,做到智能识别、分类管理,在全省统一使用粤省事粤康码之前,对全面摸排、精准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目前,汕头市以“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为基础,以1087个村(社区)为基本单元,设置了8624个标准网格,组建由街道村委干部、卫生健康工作人员、民警组成的“三人工作小组”。此外,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汕头探索建立“网格居民群”和“专项微信群”,形成以社区中网格或小网格为基础的四级网格微信群矩阵,“零距离”提供防疫解答、办证咨询、宣传辟谣等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复工难题。
在这张网的带动下,各种社会力量持续向社区下沉、向网格延伸,志愿力量参与防控,热心企业、社区组织提供力量支援、爱心服务和物资保障,“善治”效应显现。在澄海区,86名返乡的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主动走出家门支援8个交通排查防控卡口。杜婉毅是其中一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她告诉记者,“我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场战役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潮阳区,海内外潮商会、爱心企业踊跃支持家乡疫情防控工作,捐献爱心款、物资近千万;在濠江,不少企业主动为一线卡口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爱心宵夜,用最亲切的家乡味道温暖一线“守门人”。
“生活110”带来的惠民新举措
“铃铃铃……”,深夜电话铃此起彼伏,但这对号称“生活110”的汕头市龙湖区“呼援通”办公室则是常态。泰龙社区82岁老人纪伯来电求助,声称不适,工作人员随即传呼离纪伯家最近的志愿者火速赶到老人家中。
穿过狭窄的路道,志愿者们合力抱起老人安顿在轮椅上推出巷子后急速送往龙湖医院进行救治……在“呼援通”,像这样救助老人的情况天天都在上演。
一台带有遥控功能的远程终端电话座机,这边连着独居老人,那头是巡呼中心,只要有需求,老人拿起可随身携带的遥控终端,即可全天候找到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呼援通’应运而生。”“呼援通”负责人洪少毅介绍说,以汕头市龙湖区为例,60周岁以上老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14.4%,近三年还在以年6%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趋势,龙湖区探索以政府全额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资质的服务机构购买老年人远程呼叫信息化服务,率先在粤东地区推行“呼援通”惠老项目,为辖区老人提供24小时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心理慰藉等无偿服务。如今,该工程已覆盖龙湖区超过13500名75周岁以上老人和金平区筛选的333名低保孤寡独居老人。平均每3.5户龙湖区户籍家庭,就有1户安装了“呼援通”应急设备。“呼援通”也成了当地人口中的“生活110”。
而这“生活110”不断把公益志愿服务内容拓展到健康监测、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信息指导等18大类170项;同时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村。
“‘呼援通’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公益志愿服务为纽带,开启了养老服务的新时代。”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张长明说。该平台以专职人员、社工和200多名青年志愿者为核心,下一步还将探索如何既充分发挥志愿者和义工的作用,又能更好调动相关专业人士(如医疗救助和法律援助)的积极性等。
“小牌子”背后的“物联网思维”
在汕头市潮阳区,不少摩托车都挂着一块醒目的绿色牌子,牌子由“汕头潮阳”字样和字母数字编号组成,这是潮阳摩托车主特有的防盗抢备案号。
潮阳区人口众多,摩托车盗抢违法犯罪活动一直是治安管理一大难题。此外摩托车闯红灯、逆行、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十分突出,如何在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的基础上,有效治理摩托车乱象呢?为此潮阳区有了“零费用+物联网”建成摩托车智能管理系统的设想,用“新科技”解决“老问题”。
“安装有防盗抢电子标签的摩托车,物联网平台可以清楚的记录车辆轨迹和位置。”汕头市公安局潮阳分局局长欧阳利明介绍说。防盗抢电子标签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芯片,预植在摩托车隐蔽处,除非你把摩托车完全损毁,否则你逃到天涯海角也能找到你。
现在潮阳区超过21万辆摩托车安装了物联网防盗抢标签。一年来在摩托车破案追赃方面,大部分案件都能够在案发后数小时内追回被盗车辆,最快25分钟便人赃俱获。潮阳警方已运用该系统抓获犯罪嫌疑人130多名,捣毁销赃窝点10个,为群众追回被盗摩托车350多辆,盗窃摩托车警情同比下降27.3%.物联网治安管控平台摩托车智能管理系统在整治交通、治安乱象方面起到了的巨大作用。
目前潮阳区把该系统作为切入点,深化物联网平台数据的二次开发应用,形成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新警务”体系,为精准打击犯罪和治安防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联合会”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
梅溪河是汕头老城区的母亲河,也是汕头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为做好治水护河工作,金平区光华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引入光华街道志愿者、光华茶业慈善会、光华街道职工义工协会、蓝天义工环保队等12个社会组织和团体组成了12支巡河分队,配合网格主体对河道岸边等存在脏乱差的地方进行清理,总计220名义务巡河队员定期巡河,轮流值守,将河道保洁由一项志愿者活动转变为社区一项常态化工作。
社区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金平区也和多数城市老城区一样面临诸多问题: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工作日趋“行政化”、“事务化”的方式无法适应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由于民风民俗等历史原因,一些村里的“老人组”介入村政事务,阻拦村居建设,有些地方社区“两委”甚至被弱化、虚化……
针对这种情况,汕头市首个街道级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在金平区鮀莲街道成立,作为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联合会首先将辖区57个社会组织吸纳为会员单位,建立起联合会党总支部。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金平区各街道探索推进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通过政策、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在辖区各街道依法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将辖区的社区社会组织吸纳为会员,截至2018年末,金平区全部532家社区社会组织都加入了所属街道联合会。
金平区东方街道联合会有一个“凤亭下”便民惠民活动品牌,每逢周六联合会就组织社会组织来到“凤亭下惠民一条街”,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义医义诊、免费理发、脊柱理疗、免费水电维修、帮扶困境儿童辅导以及免费播放电影等各种各样的惠民服务。除此之外街道各社区还建起了12个“文明实践所(站)”、11个“道德讲堂”、12个“文明驿站”、12个“社区书院”、6个“街心花园”、11个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11个“心理辅导室”等共76个服务阵地。这些位于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服务阵地成为零距离的党群“连心桥”。
除了“凤亭下”便民惠民活动品牌,金平区类似公益服务品牌还有很多,位于老城区的乌桥街道“乌桥行爱心行”、位于廉租房地带的鮀江街道“社区康园中心”、金厦街道的百合园文体广场、石炮台街道社工站等等,这些服务品牌根植于社区各个领域,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满足了社区居民,凝聚了广大群众,为探路“共建”、试水“共治”、惠民成果全民“共享”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
“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在于及时总结推广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子,进一步提升汕头市社会治理效能,努力推动平安汕头建设再上新台阶。”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市委政法委书记吴启煌表示。(汕头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