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司法救助金,不仅仅是解决因案致困家庭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清远市清城区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负责人感慨道。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着检察工作模式。近日,清远市清城区检察院通过构建司法救助办案模型,以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线索精准筛查,成功办理了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为因案致困家庭撑起法治之伞。
一起刑事案件,让平凡的家庭陷入困境
年近九旬的何某是一起犯诈骗犯罪案件的被害人,2023年12月诈骗分子通过软件变声等方式冒充其外孙诈骗了人民币9万元。为数不多的退休金是何某唯一的经济收入,9万元是他仅有的积蓄。何某的妻子是残疾人,平日仅靠何某照顾,由于年纪渐长,何某的身体也逐渐变差,且本身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两位老人的生活日显艰难。案发后,何某久久难以释怀,因此心生郁结,身体更是每况愈下,经常需要入院治疗,随着医疗费用增加,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
2024年5月,法院作出判决:判处原案被告人赵某犯诈骗罪并处以有期徒刑。然而这起刑事案件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由于原案被告人并没有偿还能力,何某并没有得到任何赔偿,被诈骗的9万块钱无法追回,生活已是举步维艰。
让大数据发力,开辟司法救助的新路径
清城区检察院通过司法救助线索发现监督模型,精准了发现这条涉诈骗导致重大财产损失的司法救助线索。办案人员立刻启动司法救助调查,迅速调阅卷宗,开展入户走访,并与社区对接联系,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发现何某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立即依职权启动国家司法救助。承办检察官主动告知其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司法救助申请,并积极指导其提交相关申请材料,争取尽快将案件办结,及时发放救助金。据办案人员在走访中发现,何某及其家人都不太了解司法救助政策,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且何某不属于“五类生活困难人员”,其他针对重点救助人群的模型无法筛选出此类司法救助线索,容易存在“漏救”的情况。
数字检察织网,不落下任何一个困难群众
在常规的司法救助案件中,退役军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涉法涉诉等五类生活困难当事人的信息数据,通常是救助群体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检察官在办案实践中发现,部分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案件当事人,并不属于上述五类人群,极其容易出现遗漏救助的情况。同时使用传统的人工筛查办法,在海量案件中逐一寻找司法救助线索,不仅耗费大量人力,更可能因效率低下导致因案致困群众不能及时得到救助。
为解决这一难题,清城区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构建了司法救助线索发现监督模型,利用检察业务系统数据与公安、法院等政法单位已经进行救助的数据进行对比、碰撞,从而可以快速筛选出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案件,及时精准锁定“漏救助”人员。承办检察官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模型,对以往已办结的刑事案件进行筛查,锁定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案件,重新对该案件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进行调查核实并启动救助,充分体现检察机关的司法温度。
2024年以来,清城区检察院扎实推进“检护民生”专项行动部署,通过大数据司法救助办案模型精准筛选出56条救助线索,成功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34件40人,发放救助金39.9万元。接下来,清城区检察院将继续加强综合履职能力,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探索司法救助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新路径,持续完善与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多元化救助机制,以更多务实举措提升检察为民实绩实效,以检察“力度”提升民生“温度”,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