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7月11日电 (记者 陈叶军)“我们要把现代科技伟力和司法人员创造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科技理性和司法理性融合效应,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引领时代潮流的司法运行新模式,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7月10日,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贵州贵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会上如是说。
孟建柱用了一个比喻: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我们不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站在人类的“智慧之巅”。
的确,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不断突破人的体力、智力局限,为提高司法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司法体制改革中,都有哪些“黑科技”来助力呢?
据孟建柱介绍,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司法效率方面进行了许多创造性探索,缓解了“案多人少”矛盾。比如,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把庭审语音准确地转化为文字,还可以自动识别、执行人的语音指令,促进司法人员和办案智能辅助系统互动;文本信息智能提取技术,能够从电子卷宗中自动识别、抓取有关情况信息,一键生成司法文书中基本内容,减轻司法人员工作量。
“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新技术,通过推动电子卷宗自动生成、案件信息自动检索、法条案例自动推送,在非讼案件、程序性裁定、小额诉讼等简易案件中推广使用令状式、格式化裁判文书,使法官检察官能够从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司法核心业务。”孟建柱说。
孟建柱还强调,现代科技具有预见性、精准性,与提高司法质量的需求高度契合。我们要推广应用法律文书智能分析、校对系统,帮助司法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逻辑错误、事实证据遗漏、法条引用错误等,提高法律文书质量。运用大数据技术研发侦查监督平台、公诉证据分析系统、数字化出庭系统等检察智能辅助系统,为检察官提供证据分析、期限预警、办案瑕疵提示等帮助,促进依法规范公正行使检察权。依托最高人民法院“法信”系统,研发更高水平的审判智能辅助系统,为法官提供类案推送、裁判比对、数据分析等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内心确信,提高运用自由裁量权的能力和水平;对案件偏离度过大的案件自动预警、及时评查,推动“类案类判”,促进裁判尺度统一。
孟建柱说,随着各类科技信息化产品进入日常生活,人民群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对高品质、高效率司法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我们要积极研发司法智能服务系统,为当事人提供类案检索推送等服务,引导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形成理性预期,增强对司法的信任。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试点,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联通各地诉讼服务中心,解决好异地诉讼难等问题。善于运用“互联网+服务”等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