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六尺巷’的佳话,现在大家比邻而居,让他三尺又何妨!”经过蔡庆文苦口婆心的劝说,一方当事人为早前产生的“过节”道歉,另一方决定移开久停在巷口造成堵塞的车辆。双方握手言和,一场纷争就此止息。
这是莞城东正片区第四网格管理员蔡庆文接触到的第150宗调解案例。这起邻里纠纷的成功化解,既是东莞人民调解工作成果的缩影,也是网格管理员参与基层调解的写照。
莞城街道网格管理员蔡庆文开展调解工作。
东莞,人口结构倒挂、社会结构复杂、城市文化多元,社会治理面临挑战。全市网格管理员化身“和事佬”,或单兵作战,或联动专业力量,或以工作室的名义,奏响矛盾化解的和谐“奏鸣曲”,织成城市治理的牢固“平安网”。
自2016年“智网工程”成立以来,全市网格管理员已帮助调解纠纷4523次,成立调解纠纷工作室15个。作为东莞多元解纷中的重要一环,“蓝马甲”维护基层“安全闸”、夯实平安“加固器”、重建邻里“连心桥”,描绘莞邑平安和谐新画卷,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创新调解思维,维护基层“安全闸”
今年是陈顺开在高埗镇凌屋村第二网格工作的第四年。
这个占地1.2平方公里的村落,居住着8000余名人口,其中外来人口有7000多名。村落既是“人口倒挂”结构的城市微缩体现,也是陈顺开等网格管理员激活的一个普通平安治理单元的“神经末梢”。从这里滋生的矛盾,既有家庭纠纷、财产问题等家长里短,也有污水横溢、杂物阻塞等邻里纠纷。
“连续一周了,污水流了一地,谁这么无聊非要打开水管!”5月21日一大早,陈顺开在辖区二手房东微信工作群接到源涌街十五巷出租屋二手房东徐女士求助,称其出租屋排水管管帽多次被人为拧开,附近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陈顺开记得,现场污水不时溢出,横流在巷道间,散发出阵阵恶臭,附近住户苦不堪言。
为了查明源头,她逐家逐户排查、辅以蹲守方式,后现场发现了拧管帽的何先生家小孩。该男孩此前多次私底下拧开丢弃排水管管帽,何先生多次教育,未见成效。
陈顺开立即联系徐女士、何先生协商解决问题。经耐心劝说,何先生承诺会再次教育孩子,徐女士也考虑到邻里关系,便不再追究。
污水横溢纠纷发生后,高埗镇网格管理员陈顺开前往现场了解情况、清理路面。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同样的“恶作剧”在两天后再次上演——十来处管帽被拧开,当事人“火药味”升级。
这一次,陈顺开分别与徐女士和何先生对话,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何先生出资购置铁丝和管帽来修复排水管,并在多方努力下,排水管管帽得到了修复,路面恢复整洁,矛盾顺利化解。
“调解矛盾纠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单独沟通,分别听取当事人争议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同时,更要时刻抓住能增加调解信任的机会。”陈顺开总结道。
塘厦镇石马社区网格管理员刘美莹将常用的调解思路总结为“换位思考”。“这既可以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考虑问题,也能让我们网格管理员与当事人产生共情,找到每一起矛盾平衡点,心平气和地解决。”
塘厦镇网格管理员刘美莹开展调解工作。
每天走街串巷,熟悉网格大小事,网格管理员人缘广、地域熟、社情熟、民情熟、信息灵,具有“和事佬”的天然优势。他们巧用村规民约,充分挖掘资源,为基层增加了一道稳定“安全闸”。
延伸“司法半径”,夯实平安“加固器”
调解背后有利益万千,也有是非曲直,如果让刘效权来总结其中的化解良方,他的答案会是:法律知识。
利用法律这个“利器”,今年3月,仅仅30分钟,他便调解了一场劳资纠纷。
当时,因提成、经济补偿金及加班费等问题,离职后的陈女士与原来的企业法人代表发生劳动争议,向法庭申请劳动仲裁,形成企业法人代表应当支付陈女士20964.77元的非终局裁决,后企业法人代表对仲裁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茶山法庭将该案委派给了企业所在辖区的网格管理员刘效权,并选派调解法庭专职调解员肖婵娟以协力调解。收到任务后,刘效权当即梳理双方争议的焦点,并判断症结在于提成金额的认定,他向肖婵娟详细介绍工厂老板以及陈女士的性格特点,二人迅速完成调解前期准备工作。
随后,刘效权和肖婵娟利用各自优势,分别从情理和法理的角度给双方做工作。原本态度比较强硬的双方当事人同意做出让步,以玩具厂支付陈女士1.7万元业务提成达成了和解,有效避免了当事人双方的矛盾激化和升级。
茶山镇网格管理员刘效权在开展特邀调解工作。
“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法律思维不断强化,矛盾调解也变得越来越常态化、复杂化,对我们调解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茶山镇现有22个持证的东莞第一法庭特邀调解员的其中一员,刘效权已累计参与调解多达14宗,曾荣获“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2021年度诉调对接先进个人”。
刘效权的法律知识是从培训中学到的。2019年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茶山人民法庭与茶山镇网格管理中心正式签订《司法协助合作备忘录》,全镇150多名网格管理员正式被纳入茶山法庭诉调对接体系,帮助解决司法“送达难”“执行难”等问题。在茶山法庭组织举办的法律知识培训中,刘效权等人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茶山镇网格调解室。
受法律思维的影响,刘效权格外看重调解员中立观的养成,“调解工作绝对不能草率,要像秤砣一样,以当事人平等自愿为原则,给予双方当事人同等关注,不偏不倚。”
既解“法结”,也解“心结”,成为刘效权独具特色的调解风格。“调解是中国优良传统,通过拓展‘司法服务半径’,让公正、温暖看得见。”
打造调解品牌,重建邻里“连心桥”
和为贵,调为先。在东莞网格调解战线上,还涌现一批调解品牌。他们“匠心独具”,架起社区邻里连心桥。
今年1月15日,蔡庆文遇到了一个难题:辖区里多年没红过脸的邻居陈伯伯和黄先生吵起来了。当天,陈伯伯找到蔡庆文,投诉黄先生酒后将自家大门玻璃损坏,要求他当面道歉并承诺日后不再损坏他人财物。
接到陈伯伯投诉后,蔡庆文和同事第一时间来到陈伯伯家查看,发现大门的确被损坏。后经查实,黄先生因喝了酒,在不清醒的情况下导致此事发生。
让蔡庆文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一件普通的邻里纠纷,黄先生却矢口否认,“他并不知道自己醉酒闹事了,这让我们很头疼。”
待黄先生清醒后,蔡庆文再次找到黄先生,并拿出现场视频,讲明原则、保持定力。黄先生最终意识到自己酒后损坏他人财产、影响到邻居休息的错误行为,表示愿意上门道歉,陈伯伯也对黄先生表示体谅,提出不要再借酒消愁的建议,邻里关系得到修复。
网格管理员蔡庆文在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案例背后,活跃着一支在莞城远近闻名的工作队伍——蔡庆文调解工作室。2020年12月,莞城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蔡庆文调解工作室正式揭牌,这个由莞城街道司法分局、网格管理中心联合组建的工作室,以网格管理员蔡庆文的名字命名,是东莞市首个网格管理员调解工作室。
目前,蔡庆文调解工作室由6名队员组成,以社区小组为依托,通过讲理说法、说服教育、排解劝导,多次调处了出租屋租赁纠纷、邻里间卫生、噪声扰民、农村土地争议等纠纷。
如今,工作室已参与150余起调解案例。蔡庆文记得,自己参与的第一宗调解,源于群众与保洁员因垃圾桶摆放问题产生的矛盾,“保洁员觉得这个位置垃圾特别多,所以摆放了垃圾桶,但未经屋主的同意,靠着垃圾桶旁边的屋主不乐意。”
经过百般劝解,两名当事人怒火平息。取得另一邻居同意后,垃圾桶被移至这名邻居房屋门口。
蔡庆文调解工作室。
从“鸡毛蒜皮”到“烫手山芋”,蔡庆文工作室对矛盾化解的思路也不断深入,“以前我们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完成调解,现在是为了尽可能解决人们之间冲突产生的心理根源而调解。”蔡庆文说。
进“一扇门”,解“千家忧”。如今,蔡庆文调解工作室已获得“2021年度东莞市先进个人调解工作室”称号,蔡庆文本人也获评“莞城优秀人民调解员”。
接下来,蔡庆文打算带领团队继续精进调解技能,“我们将继续探索用最贴切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撑起辖区的一片安宁。”
“调解大哥”“平安挡火墙”“和谐使者”……在东莞,这些来自群众对网格管理员的亲切称谓不胜枚举。诸多矛盾纠纷,由他们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化解。调解工作不停歇,为民服务不打烊,小网格里撑起了社区大和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