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潮织小镇的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法院外砂人民法庭,辖区内有2400余家毛织企业、20余万常驻和流动人口。
案多人少矛盾凸显,如何解决?外砂法庭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联动人民调解凝聚合力,2021年以来,共在诉前化解2820起纠纷,平均用时11.7天。
关口前移,“片区法官”指导调解
7月23日一大早,华新村治安调解主任陈友川就开始“头疼”——村民出于信任,一遇事就来找他调解,但一起涉及无牌车的交通事故如何赔偿,着实难倒他了。
双方当事人争论不休,陈友川果断喊停,转身联系外砂法庭“片区法官”许凯坛。
“村干部说不出个条理来就会被认为是偏袒,与其等着当事人来法院立案,不如提前介入。”许凯坛在电话里围绕驾驶无牌机动车、无交警责任认定书、无保险理赔等问题,为陈友川作了专业解读和指导。
随后,陈友川“依样画葫芦”对当事人进行分析,中间穿插着“金厝边银亲戚”那一套说和,很快便让双方心服口服地签了协议书。
“他们一看我分析责任、计算赔偿条条是道,绷着的那股劲就先松了一半。”陈友川笑着说。
如今,华新村等34个村居各类家长里短纠纷,都能在村居干部这些“法律明白人”的调解下大而化小、小而化了,这正是外砂法庭探索“片区法官”抓早抓小抓基层的成果。
2021年以来,外砂法庭将辖区内34个村居划分为5个片区,由5名法官、法官助理担任“片区法官”,指导村居调解,至今已联合各村居调解了2585起纠纷。
“通过跟基层联系,我们还能第一时间发现不稳定因素或纠纷多发苗头,及时向党委、村居委提出风险预警和预防建议,助推少讼、无讼。”许凯坛说道。
庭所共建,汇聚解纷合力
“还好法官和调解员懂我们的难处,将这十几笔欠款打包调解,快得出乎意料。”6月1日,领到多份司法确认书的银行工作人员谢先生心情十分雀跃,一扫之前批量起诉毛织企业经营者的无奈。
起初收到案件时,外砂法庭法官王式勤看出,企业经营者不缺法治意识,问题应该出在毛织行业不景气上,要想实质性化解纠纷,就得快且准,既要保障银行利益,又为企业发展留足空间。
考虑外砂法庭跟司法所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该庭将案件委派给熟悉毛织业纠纷调解的人民调解员廖晓娜进行调解。
“小生意确实难做,但你们也不想上了失信名单以后更难周转……”根据法官的前期指导,一方面,廖晓娜耐心为欠款的小商户算着诚信账,调动他们的还款积极性;另一方面,和银行工作人员一起综合评估每一位的还款能力,拟出合理的分期还款方案。
最终,量身定做的每一份调解协议都被签字盖章,外砂法庭进行司法确认,给纠纷画上句号。
据介绍,外砂法庭在与派出所、妇联等部门加强联动联调的同时,着重强化与辖区4个司法所诉调对接、集体培训、案例评析、信息共享等机制建设,组织人民调解员集中培训11次,实现了调解业务培训全覆盖,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员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三年来共联合司法所化解纠纷650余件,联调成功率达97%。
线上集结,“智慧法庭”提速增效
“生意人走南闯北,讲究的就是效率,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却没办法跟着跑。”许凯坛一直思索着,小法庭该如何因势利导?
就像前几天还在外砂法庭现场立案的蔡先生,接到法官助理吴溢纯的电话时,人已经到深圳了。
“这8万余元的货款被欠两年了,我天天在外面谈生意,要不是缺钱,也下不了决心回去立案。”蔡先生左右为难。
得知另一方当事人也在外地,吴溢纯便提议通过远程视频调解。
调解当天,法官、调解员和双方当事人同时上线外砂法庭的“远程智慧法庭”平台。法官就双方交易的证据进行分析和释法说理,即时得到蔡先生的认同,拖欠货款的丁先生也认识到无论自己走到哪都无法赖账,于是积极配合调解。不到一个小时,双方便达成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并直接完成了线上送达。
“上线以来,外砂法庭已通过‘远程智慧法庭’平台处理纠纷、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次。”吴溢纯介绍,“远程智慧法庭”整合了法庭、司法行政、综治、村居等各方解纷力量,实现线上吹哨集结、高效联动协同、资源全面互通,为各方当事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解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