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调解撤诉,随着最后一份调解协议的签署,涉及59家商行与超市的45起“红江橙”商标侵权纠纷,近日在湛江市麻章区人民法院圆满画上句号。
在这场知识产权“保卫战”中,麻章法院通过“示范调解+双轨调解”,不仅守护了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更探索出一条司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麻章法院立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职能,坚持调解为先、快审快结,探索“首案示范+类案调解”模式,打造知识产权“快保护”通道,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权益保护与矛盾化解的双赢。今年以来,麻章法院办结知识产权民商事案件558件,调撤率47.06%,平均审理时长28.21天。
“红江橙”引发纠纷
今年3月,一批商标侵权纠纷系列案件在麻章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立案——广东某农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场公司)起诉59家水果商行、超市等商铺经营者,指控他们销售的“红江橙”侵犯该企业商标权,要求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侵权产品,并赔偿2万元至6万元不等的经济损失。
红江橙是“中国红橙之乡”廉江的一张名片,目前,廉江的红江橙种植面积达7.52万亩,是当地农户的“致富果”。
与此同时,涉诉商户通过组建微信群、推送短视频进行“抱团维权”,舆情一触即发。
“必须探索更优解纷路径,不能让舆情发酵。”办案法官王静惠立即向特邀调解员了解前期调解情况。
“部分经营者意识到了自己的侵权行为,但多数经营者反映因销售量不大、利润不高,希望能降低赔偿金额或者不赔偿。”特邀调解员说。
随后,王静惠在与各方多次沟通后,提出了“合理前期费用+企业商户未来合作共赢”的调解方案。
示范调解快捷解纷
在办案中,王静惠了解到农场公司诉讼的真实意图:维护品牌发展,而非单纯索赔。她决定采取分批调解“各个击破”的策略。
王静惠首先引导农场公司制定差异化调解方案,又实地走访有调解意愿的商户,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及难处,建立“一商户一方案”精细化调解方案。
3月27日,17家涉诉商铺的经营者应约一起到麻章法院进行面对面调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抗情绪激烈。
王静惠耐心劝解后开始释法说理,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商标就是产品的“出生证明”,没有经过授权使用该商标,就如同冒名顶替,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你们卖的橙子不是从原告或原告授权的果园进货,但外包装箱上突出标注了原告的注册商标和原告的企业名称,这种行为侵害了原告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接着,王静惠又劝说农场公司负责人:“你们保护品牌,他们经营生计,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要是让他们以后都卖正宗红江橙,既能止损,又能扩大销路,怎么都比打官司强!”
在王静惠耐心地劝解下,农场公司答应降低赔偿标准,而且表示欢迎商户通过正规渠道经销红江橙。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与协商,17家商户接受了原告提出的个性化赔偿方案。双方当事人签署了调解协议,并当场支付侵权赔偿款项,当场全部履行。
首战告捷,王静惠带领团队将首案调解方法作为处理该批案件的范本,迅速开展第二、第三次调解。同时,调解结果在涉诉水果商铺的聊天群陆续传开,不少商铺经营者主动联系法院寻求调解。
由于案件涉及多地当事人,原告也制定了个性化的调解方案。王静惠运用“电话调解+现场核验”双轨机制,为解决纠纷按下“快进键”。一方面,安排特邀调解员、法官助理通过电话跟踪调解,提前协调合理方案;另一方面,她和书记员按照当事人约好的时间组织签订调解协议,避免双方来回奔波。
截至4月16日,王静惠及其团队成功促成所有涉诉商户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完毕,调撤率100%,用时不到一个月,实现了“调解一案、解决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守护创新服务民生
4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农场公司负责人带着一面写有“倾心调解促发展、公正司法保知产”的锦旗来到麻章法院致谢。
“更令人欣喜的是,部分涉诉商户主动联系我公司表达下一步合作意向,法治化营商环境得到了显著优化。”在农场公司的感谢信里,有这样一段话。
午休的时候,王静惠的手机突然振动了一下,拿起一看,原来是书记员通过微信发过来一段视频。
“我对这个案件的调解方案是满意的。经过这件事,广大水果店和果农们也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后要经过授权才可以售卖红江橙,希望我们湛江的红江橙越做越好。”一名水果商铺经营者在视频中表示。
“当法律的尺度遇见司法的温度,就能长出守护创新的枝叶,也能开出服务民生的花朵。”王静惠感慨道。
“侵权橙”变成了“共赢果”,麻章法院在维护原告方合法权益的同时,又为市场主体留足了发展空间,为红江橙品牌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司法保障,实现了产权保护与生产经营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