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功拿到赔偿,多亏了街道工作人员的耐心、细心与真心,多次帮助我们与多方协调,非常感谢。”一宗长达11年的法拍房信访案件的信访人李女士说道。今年以来,罗州街道以“千干进万家”为具体抓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隐患,成功化解了两宗时间跨度长、化解难度大的历史纠纷。
罗州街道深入开展“千干进万家”活动,组织街道千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逐街逐巷、逐门逐户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入户走访,主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愁、所期所盼,做到平安建设宣传在一线,民情民意掌握在一线、问题矛盾化解在一线。
三大维度定格局,织密千干联户“一张网”
“千干进万家”活动以“人员范围广、任务阶段明、一线行动深”为特点,通过组建“1+N”走访小组,分四个阶段统筹推进,做到“三个在一线”,确保街道所有居民走访全覆盖。
人员覆盖“面”广。安排一名街道或者社区干部(担任组长)、一名常青志愿者或者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组成“1+N”走访小组,形成“千干”大队伍,共计社区干部97名,街道挂点干部156名,常青志愿者300余名,双报到在职党员438人参与。每个“1+N”走访小组安排一名街道或者社区干部负责,实现责任落实到人,街道10个社区全覆盖。
任务时间“线”明。精心组织安排,细化各环节任务,分动员部署、走访排查宣传、调解矛盾、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统筹推进。第一阶段召开专项活动动员大会,各社区组织动员宣讲会,形成辖区人人知晓良好氛围;第二阶段落实“边排查边宣传边调处”原则,“1+N”走访小组挨家入户察民情;第三阶段成立相应矛盾纠纷调处组,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划分一、二、三级纠纷,深入分析调解;第四阶段召开专题总结会议,选树典型,营造竞标争先、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行动着力“点”深。聚焦“平安建设宣传在一线,民情民意掌握在一线、问题矛盾化解在一线”的“三个在一线”行动。开展平安建设大宣传,落实宣传单位分工负责制,多形式、通俗易懂讲平安,共建人人满意新罗州;坚持“边走访、边倾听、边记录”原则,全体干部逐户走访,共排查走访群众7783户,覆盖居民人数2.7万人,摸清摸实群众“家底”;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传承“枫桥经验”优良作风,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纾民困、解民忧,现已解决处理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社情民意101件。
三大力量组千干,共筑多元共治“一轴心”
通过巧聚“银发力量”、巧用“平急转换”、巧联“乡贤达士”,罗州街道有效凝聚了常青志愿者、社区驻区党员干部、乡贤企业家等基层治理力量,实现优质治理资源的配送下沉。
巧聚“银发力量”倾光热。罗州街道共招募30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等“五老”人员,组建10支常青志愿服务分队,依托街道34个网格党支部,将常青志愿者吸纳进“千干”人员库。通过搭建“矛盾逐一上报—矛盾分类派单—常青志愿者接单—服务对象评单”治理供需链,社区将收集上报的矛盾纠纷按事件类型、办理难度等进行细化分类,按照常青志愿者专业特长进行派单,充分发挥常青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情况熟、威望高、人缘好、懂政策、善解说的优势,让“银发力量”在服务基层中熠熠生辉。组织常青志愿服务分队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处、文化活动等各种志愿服务,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街道联合常青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为民办实事好事300余件,协助调处纠纷84件,逐步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巧用“平急转换”破难题。罗州街道用好用活“平急转换”机制,依托群众诉求服务“小分格”工作,发动社区、驻区党员干部参与到“千干进万家”活动,建立“平时摸排、急时化解”的基层治理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便于组织,人员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街道将10个社区划分成34个小分格,每个小分格均成立党支部,组建“1+N”分格小组。社区党员干部和驻区单位党员干部作为分格员,目前分格员队伍已设置34名分格长,76名专职和186名兼职分格员,切实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小区楼宇、每家每户。在“平时”状态,“小分格”成员分片分楼分户包干联系每户居民,建立并完善片区居民基础信息、群众诉求台账,落实分格员日常巡查走访机制,变“被动接访”变为“主动排查”。截至目前,“小分格”收集基层社情民意512条,已协调处理285件,及时摸排处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例如,分格员摸排调研发现绿洲社区边塘院村及山仔顶村尚未安装自来水,村民时常需要到河里或塘山水厂里打水饮用,罗州街道及时召集市自来水公司、湛江农垦绿洲水泥有限公司共商对策,拟定用水安装方案,让145户600余名村民喝上“放心水”。在“急时”状态,建立“吹哨应哨”常态化运行服务机制,分格员就地转化为应急处突“应哨员”,按照矛盾纠纷发生的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自觉接受街道社区党组织统一指挥,主动承担艰难险阻工作任务。会同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市司法局等治理力量强劲的驻区单位和胜哥调解工作室,在化解重大信访事件中形成化解合力“敲重锤”,避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通过矛盾纠纷“平急转换”机制,罗州街道在化解崔树开、崔炳滔和崔炳成、崔炳才等人因土地建房产生的矛盾纠纷时,及时到现场研究信访人诉求、查找问题症结、制定化解方案,有效避免应急事件发生。
巧联“乡贤达士”齐参与。罗州街道依托平安建设促进会这一平台,以“群防群治齐参与,群策群力创平安”为主题,鼓励引导辖区乡贤和爱心企业家发挥威望和影响力,共同为街道社会治安管理出谋献策,出资出力。针对“千干进万家”工作经费问题,广泛发动乡贤和爱心企业家,积极筹措资金,为街道平安建设、公共安全装备建设及综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今年以来,罗州街道乡贤踊跃响应,捐款共计约58万元用于辖区平安设施建设、辖区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广东龙建集团捐赠2辆总价值12万元的治安巡逻车,用于街道日常社会维稳工作,有效提高日常排查、矛盾调解,应急救援等工作的效率,为“千干进万家”注入“硬核”力量。
三大机制牵万家,构建联动治理“一条链”
罗州街道坚持采用“领导包挂”“部门联动”“品牌调解”三大协同化解机制,建立“走亲戚式”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力将问题解决在一线,将矛盾化解在一线。
“领导包挂”润民心。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将“千干进万家”活动与领导干部“双包双挂”工作相结合,由领导班子主动认领辖区包案化解辖区内复杂疑难信访事项,深入一线走访下访联系群众,协助解决生活困难、矛盾纠纷等“急难愁盼”的事项,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如在推进化解长达28年的黄氏夫妇涉建设工程款资金纠纷一案时,罗州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主动认领包案,以关怀慰问为切入口,真切将黄氏夫妇当成“自家人”,经常性带领领导干部上门走访慰问,面对面倾听其诉求,查找问题症结,常态化与其保持电话联系,了解其身体生活状态,主动帮助其解决孙子女读书困难、水电费缴纳不便等生活小问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信访人的心田,让真心耐心打动民心,为进一步化解工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多方联动”聚合力。坚持“一盘棋”思想,充分调动各部门、社会等资源,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大、历史遗留等问题,实现简单问题一人办、复杂问题多方办、疑难问题联动办。自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等社情民意512条,干部第一时间办理,现场解决处理285件,其中排查矛盾纠纷102件,现场解决66件,有效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对于第一时间无法解决的,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落实“统一受理、分流分调、联动联调、督促落实、回访调查、归档销号”工作要求逐一推进问题解决。今年以来,共调处化解矛盾纠纷96件。对于特别复杂疑难的事项,提请领导班子包案,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四个一”(一案、一领导、一专班、一策)工作机制,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如,今年化解的2起分别长达28年和长达11年的历史积案,均是涉法涉诉类案件,工作专班多次协调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公安局、派出所进行调解,组织法律顾问、调解员等专业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开展释法说理,以“1+X”模式形成化解合力,有效推动信访事项“事心双解”。
“品牌调解”纾忧愁。积极推广群众信赖的“胜哥工作室”、邻居理事会等调解品牌,打造善解万家群众“千千结”的有效载体,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依托“邻里互助”文化为依托,在居民家中、群众聚集的“大话馆”、小卖部组建邻居理事会127个,通过情绪疏导、亲情调解、家庭教育,共化解邻里、家庭矛盾128件。充分利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李亚胜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首创“胜哥工作室”,并在辖区10个社区设立了工作联络点,吸纳退休法官和律师、“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内威望重的老人加入调解队伍,充分发挥“身边人+专业人”的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自胜哥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538宗,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调出基层治理“品牌效应”。今年以来,街道综治办、胜哥工作室和社区邻居理事会等多方合力,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4件,涉及金额约879万元,有力实现“减存量”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