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绍】
2022年7月,谢某文、杨某秀向某银行平远县支行贷款270万元,由谢某、林某媚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因谢某文、杨某秀未按期履行还款义务,2024年1月某银行平远县支行向梅州市平远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调解达成协议:谢某文、杨某秀需偿还贷款本息,谢某、林某媚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调解书生效后,因谢某文、杨某秀等人未履行义务,某银行平远县支行于2024年5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平远法院查明四被执行人名下可供执行的银行账户资金不多,另查明林某媚名下商铺具备处置条件。该商铺位于县城核心商圈,评估价值40.37万元,但传统司法拍卖面临周期长、成交价不可控、处置成本高等现实问题。被执行人林某媚虽表示配合,但对拍卖可能导致的资产贬值及需承担评估费、拍卖辅助费等额外支出存在抵触情绪,案件执行陷入僵局。
【法院做法】
一是精准施策化解执行梗阻。平远法院通过“三维度”研判制定解决方案。第一,资产价值维度,确认涉案商铺区位优势显著但存在流拍风险。第二,当事人权益维度,分析债权人资金回收需求与债务人资产保值诉求。第三,制度创新维度,探索突破传统拍卖路径,最终确立“保底价自主处置”方案,在确保成交价不低于评估价的基础上,赋予被执行人自主交易权。
二是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平远法院创新建立“双锁定﹢全流程”监管机制,形成“财产管控—资金监管—交易溯源”闭环。在财产处置前端,采取“不动产查封﹢交易账户冻结”双重保障:对涉案商铺实施查封登记,限制产权变更;同步冻结交易资金专用账户,确保资金流向安全。中端引入“动态监督链”,由执行法官、申请执行人对议价磋商、合同签署、价款支付等关键环节实时见证,确保交易公开透明。后端建立“税务—不动产—法院”协同通道,实现税费核减、产权解封与资金划付一体化操作,显著缩短过户周期。
三是实现多方权益共赢。在平远法院全程监督下,被执行人林某媚10日内即以41.14万元完成商铺转让,较评估价溢价2%。结合其他执行措施,累计到位资金52.93万元。对于未履行部分,经严格财产调查程序后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既保障申请执行人实现债权的首期受偿,又避免债务人承担评估费、拍卖辅助费等7万元额外支出。
【典型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3条规定了被执行人申请对人民法院查封的财产自行变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但应当监督其按照合理价格在指定的期限内进行,并控制变卖的价款。平远法院转变执行理念,从单纯强调强制力向激发当事人内生动力转变,通过“法院监督﹢自主售卖”的平衡设计,在坚持强制执行措施(查封、冻结)的基础上,赋予被执行人自主处置权,有效化解对抗情绪。交易全程纳入司法监督框架,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维护交易安全。该机制为“财产处置难”案件提供新思路,通过激活被执行人配合主动性,减少司法资源浪费和程序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