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手指一断,很多粗重活我都干不了了,还有一家人等着我去养活呢!以后的生活我该怎么办啊……”近日,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当事人来到茂名高州法院想起诉加工厂,要求加工厂赔偿其各项损失10多万元。
高州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考虑到这是属于因工伤而产生的纠纷,遂启动“调解前置”工作机制,根据属地原则,将该纠纷分流到大井人民法庭开展诉前调解。
“你放心,我一定会积极想办法帮你解决。”在基本了解案情后,赖光明法官说道。
工伤致残,谁来买单
2022年某一天,周某如常在某木业加工厂工作。“啊,我的手!”突然一声惨叫,周某的右手不慎被卷入机器中。虽然立即被送往医院接受长达数月的治疗,但周某的手指还是没能保住。
事故发生后,周某因手指的残疾导致很多工作受限,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家庭的生活费压得他喘不过气。耗时两年,跟工厂又一直协商不下来。在无奈之际,周某来到法院寻求帮助。
收到周某的材料后,赖光明多次与双方当事人交涉,了解案情、倾听诉请,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赖光明发现,周某多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医疗费,都是由木业加工厂支付的。这就表明,工厂方也不是赖账的态度,双方之间是有可调解的空间的。针对周某的情况,强行判决也难以保证周某能及时、顺利获得赔偿,加上双方矛盾不深,促成调解更有利于案结事了,定纷止争。为此,赖光明决定通过“庭所共建”诉源治理新模式,联合东岸镇司法所、综治办组成联调小组,共同开展调解工作,争取在诉前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厘清焦点,高效解纷
“老周在我们厂工作了十几年,我们是念旧情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每次的医疗费都肯帮他去付。可是我们厂也有难处,他这一下子又要十几万的赔偿,我也得对我们厂的其他股东负责啊!”
调解过程中,赖光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工厂方认为周某提出的赔偿金额过高;二是加工厂的两位股东对赔偿一事存在不同的意见。
得知症结所在,便可对症下药。一方面,赖光明结合各类赔偿金额计算标准,帮助周某计算出合理的赔偿金额,再与加工厂方一一进行梳理和说明,让加工厂方明白这些赔偿索求都是有理有据的,并非“狮子大开口”。另一方面,联调小组结合诉讼流程、诉讼时间、诉讼成本等方面对加工厂的两位股东释明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利弊。
经过几轮的沟通,周某同意作出让步,加工厂方也接受了周某的索赔金额。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加工厂方当场一次性支付了100000元赔偿款。周某久紧的眉头终于舒缓了开来。
“大家共事十几年,虽说是老板和工人的关系,但以前都像兄弟一样相处,因为这件事,差点闹得反目成仇。感谢法官如此用心为我们调解,让我们不用真的走到‘对簿公堂’那一步。”加工厂的两位股东如释重负。至此,该起工伤赔偿纠纷得以顺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