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来自江西的欧先生在梅州市梅县区某家汽车销售公司购买了一辆汽车,提车后欧先生发现该车辆刹车系统存在严重问题,要求全款退车,却得到“仅同意免费维修”的答复。
急于维权的欧先生来到梅县区综治中心反映问题,区综治中心立即分析研判,将此案移交至梅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市监局会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欧先生购车的4S店开展现场调解,向双方释法明理,最后双方协商一致同意更换同型号车,问题得以解决。
梅县区综治中心群众接待服务大厅受理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欧先生这次矛盾纠纷调解是梅县区综治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梅县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区镇两级综治中心打造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群众遇到烦心事不用东奔西跑,来到综治中心,“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就能高效解决问题,实现了“百姓呼声有人应,合理诉求有人办”,织就一张结实的“平安网”。
全区联动
一盘棋上下协同
综治中心是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做好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梅县区将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作为“智慧大脑”和“指挥枢纽”,以综治中心为圆心,联动“政法部门+N”力量,形成全区上下协同、高效运转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梅县区两级综治中心践行的工作理念。群众来访或网格员上报的矛盾纠纷信息,第一时间在区、镇综治中心汇集、分析、研判。根据研判结果迅速“派单”,组织区、镇、村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多元调解。整个过程同步录入“粤平安”云平台,实现全程跟踪、督办、回访,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机制畅通,多方聚力,效果自然看得见。今年以来,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855宗,成功化解778宗,化解率高达91%。同时,镇级综治中心还接收110非警务类警情980宗,办结850宗,真正做到非警务类纠纷“应移尽移、能化尽化”。
作为矛盾纠纷调解的枢纽,梅县区综治中心通过“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梅县区将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作为“智慧大脑”和“指挥枢纽”。
资源集成
一站式解决问题
“以前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可能要跑好几个部门,费时又费力。如今在梅县区综治中心,群众可以得到‘一站式’服务,少跑腿、少操心。”梅县区综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梅县区综治中心接到群众诉求后,窗口工作人员会直接协调事件涉及的各相关部门,无需群众四处“奔波”。
梅县区综治中心充分利用政法单位集中办公的优势,巧妙“打包”,整合区法院的诉讼服务、区检察院的12309检察服务、区司法局的行政复议等专业资源,让多家单位进驻区综治中心协同办公。
今年一起家庭婚姻纠纷,就是由区镇两级综治中心联合公安、妇联、司法、民政等多部门共同化解的。通过“情感疏导+法律介入+部门联动”的模式,调解员进行多轮耐心调解和情感疏导,化解了夫妻之间的尖锐矛盾,引导双方理性签署离婚协议,避免了双方矛盾再次升级。
梅县区综治中心还汇集了全区14个重点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精干力量,选派拥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业务骨干常驻或轮驻,将原本分散的调解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了优势互补、效率倍增,将综治中心打造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为群众提供专业、便捷、高效的调解资源。
高效运转
全链条服务群众
人才资源是基础,高效运转的机制更是服务好群众的关键因素。梅县区综治中心聚焦矛盾化解的受理、登记、研判、分流、调解、督办全链条,建立了标准规范、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如同一条“调解流水线”。
接到群众诉求后,梅县区综治中心会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分流处理。对于能现场调解的,安排相关入驻部门及工作人员先行开展调解;对于应由下级调解的,交由属地镇(高管会、办事处)调解或安排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到镇(高管会、办事处)综治中心调解,原则上不超过10个工作日调处并反馈。
梅县区综治中心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
据梅县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性纠纷由专业调解员或对口部门快速上手,力求一次调解成功;遇到涉及多部门、情况复杂的事件,区综治中心会立刻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集结相关职能部门、镇街负责人等,“组团”调解、联合办事,并组织专家调解员合力攻克纠纷难题。
对于110转来的非紧急警务类纠纷,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会进行精准派单,由镇、村分级分类解决问题,确保群众每个诉求都能得到妥善处置。
为了让梅县区综治中心真正成为落实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接下来,梅县区将严格对标上级要求,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造“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综治中心升级版,让综治中心成为守护平安、服务群众的“解忧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