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过松庵书舍的雕花窗棂,落在孩子们临摹“法”字的宣纸上。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村落里,镬耳屋的飞檐与“法治塘水铺”的蓝色标识相映成趣,四百余年的书香文脉正与现代法治精神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作为“全国文明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和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莘田村用老建筑装新思想,以古智慧解新难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
百年书舍焕新颜:从笔墨香到法治韵
“莘草生山泽”,得名于草木的莘田村,自古便以“崇德尚学”闻名。村内保留完好的书舍、宗祠、旗杆石,默默诉说着“耕读传家”的往事。如今,松庵书舍、本庵书舍褪去历史尘埃,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注入法治基因。
2024年5月29日,书舍前锣鼓喧天,“法治塘水铺”儿童法治教育基地与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普法实践基地”同时揭牌,这处“活态文化遗产”被按下“重启键”。
走进“法治塘水铺”,仿佛踏入一座法治文化迷宫:法治图书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绘本被翻得卷了边,亲子阅读区的家长正和孩子共读“小明的权利”系列故事;游戏互动区里,低龄儿童通过“安全小卫士”角色扮演,在追逐嬉笑中学会远离校园暴力与毒品。
“我们特意设计‘一米高度’的普法场景,让孩子踮脚就能触碰法律的温度。”莘田村法律顾问孔律师说。书舍后院的崇法堂里,木桌条凳仍保持着旧时模样,却成了调解的“议事厅”,墙上悬挂的“明德崇法”匾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条文相映,诉说着“老规矩”与“新法律”的共生。
不止书舍,全村已形成“一核多点”的法治阵地网络:法治广场每年举行宪法宣誓,领导干部当众立誓,村民围观见证;法治主题公园的“聚贤亭”里,乡亲们围坐议事,亭周的历代乡亲功德牌与法治名人简介相映成趣;党群服务中心的“公共法律服务站”里,驻村律师定期坐班,村民抬脚就能找法问法;就连田间地头的宣传栏,都用生动形象的漫画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让法治真正“接地气”。
乡亲调解润乡风:用熟人情解千千结
“有事到聚贤亭谈,有理到崇法堂讲”,这是莘田村流传的新俗语。依托书舍文化设立的调解工作室,让“和事佬”们有了正式“办公点”,也让百年书舍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
2024年3月,村民李某因邻居黄某占用“自家空地”泊车动了肝火,调解员李福标把两人请进书舍。“你看这书舍几百年历史,靠的就是‘共守’二字。”李福标先泡上一壶茶,再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指着“集体土地所有权”条款,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聊到法律规定,最终让李某明白公共用地“谁也不能占”,黄某也承诺规范停车。这场纠纷的化解,正是“祠堂+乡亲+调解”模式的生动实践。
更令人动容的是植奶奶的赡养故事。2023年11月,五个子女因赡养问题争执不下,“法律明白人”莫葵珍把大家带到书舍,指着墙上历代乡亲匾额,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细细劝说。“当年植奶奶在这书舍门口给你们缝书包,现在该轮到你们尽孝了。”一番话让子女们红了脸,最终达成轮流照料协议。如今,植奶奶常来书舍晒太阳,逢人就夸“书舍里的理,比金子还珍贵”。
为让调解更有“底气”,村里还推行“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机制:从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五老”人员中遴选“法律明白人”,每月由驻村律师培训法律知识,再由他们带着《调解手册》走村入户。村民说:“现在村里吵架少了,讲道理的多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法字比面子大’。”
童心普法种春芽:法治教育从“第一笔”开始
“一撇一捺写‘法’字,一生一世守规矩。”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侯法官化身“老夫子”,握着孩童的手写下启蒙第一笔。这场“法治开笔礼”上,孩子们穿着汉服诵读法治典训,稚嫩的声音在书舍梁间回荡——这是莘田村专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法治启蒙第一课”,200余名孩子在这里系好“人生第一粒法治纽扣”。
暑期的“法治夏令营”更是把书舍变成欢乐的海洋。华南农业大学的法学学子们带着《红心闪闪照大塘》的原创诗歌而来,教孩子们用彩笔描绘“我心中的法治世界”;在“美丽庭院+法治”盆栽活动中,每株幼苗都挂着“物权”“环保”的小卡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讲座上,“普法姐姐”麦景桃用“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讲解自我保护知识。
“以前觉得法律是严肃的条文,现在知道它就像书舍的屋檐,能为我们遮风挡雨。”参加夏令营的小学生小林说。这种“沉浸式”普法,让法治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政校携手拓新路:法治护航“百千万”
莘田村的法治实践,离不开“外脑”助力。在2024年莘田村“百千万工程”村晚现场,大塘镇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法律实践教学中心签订共建协议,将“乡村普法实践基地”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是佛山市首个乡村普法实践基地,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法治建设的创新尝试。
华农师生带来的不仅是夏令营课程:他们协助村里培训“法律明白人”,让村民小组长变身“普法网格员”;在“冬瓜王大赛”现场讲解地理标志保护,帮农户守住“金字招牌”;走进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用“防诈骗情景剧”守护老人“钱袋子”。华南农业大学法律实践教学中心主任钟继军定期驻村指导,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出谋划策,他说:“莘田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法治建设既要‘接地气’,也要‘接天线’,让专业力量扎根泥土。”
如今的莘田村,法治主题公园的“淼小法”人偶与书舍的孔子像隔空对话,荔枝林讲堂的党课与调解会相映成趣。正如三水区副区长钱静瑜所言:“活化历史不是守旧,而是让老祖宗的智慧与新时代的法治精神同频共振。”
当暮色染红书舍的青砖,法治灯笼次第亮起,照亮的不仅是古村的石板路,更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径。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传统文脉与现代法治的相遇,能让乡村振兴的脚步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