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的南粤大地,到处花团锦簇、绿意盎然。
广东法院近年来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5年审理涉环境资源类案件13万余件,严厉惩处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和侵权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探索生态环境源头治理,推进生态保护多元共治,用法治手段坚定守护南粤大地绿水青山,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严”字当先聚焦“急难愁盼”
环境就是民生,要用最严厉的手段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家园。
炭步,是广州市花都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广佛交界处。2020年8月,该镇一宗垃圾处置环境公益诉讼案的庭审直播引发高度关注,被告因非法倾倒垃圾,严重威胁周边居民健康,被判处上亿元的巨额修复费。
李某是花都区卫洁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实际投资人及经营者。在其经营期间,垃圾处理厂将未经处理的垃圾、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堆放在后山,直到2016年8月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业。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出具《鉴定评估报告》显示:受污染场地面积约3.88万平方米,垃圾倾倒量约39.3万立方米,重量24.78万吨。由于当地雨量充沛,倾倒的垃圾渗透到地下水和周围土壤中,造成植被破坏、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短期内难以自然恢复。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范围和程度,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防治污染设备的运行成本等,判决垃圾处理厂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等共计1.3亿元,李某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天价赔偿”判决,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形成了有力的震慑,也彰显了人民法院执行最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为乡村振兴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潮州某热电公司长期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超标排放污染物,经专业机构评估,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达2000多万元。经潮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调解,污染者为其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行为支付了2600余万元的赔偿金。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广东法院通过一个个案件的依法审判,促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提高能效、减污降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对于逾越法律底线、触碰生态红线,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广东法院坚决依法打击。
江门开平人劳某,在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废机油的收集、储存等经营活动,并堆放、填埋危险废物达2214.4吨,混杂固体废物约8424吨,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开平市人民法院以污染环境罪,判处劳某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赔偿环境污染损失1000多万元。
“专”字为本 创新审判机制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工程,这也对涉环境资源的司法审判工作提出了更加高效、更加专业的要求。
湛江一男子因非法捕捞获刑后,在法院、检察院、渔政、农业等部门监督下,将30余万尾鱼虾放归大海。
广东法院根据境内河流、山川走势和地域分布情况,探索完善环境资源集中管辖机制。2016年2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次对部分环境资源民事案件试行相对集中的案件管辖制度。2019年12月,广东法院初步形成“6+1”案件管辖模式,确定由广州、深圳、珠海等6个中级法院以及广州海事法院集中管辖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同时,广东法院推进环资案件专门审判机构建设,截至目前,全省有8个法院成立了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30多个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法庭、专门合议庭或审判团队。部分法院还探索“三合一”或“二合一”归口审理模式,进一步集聚优势。
环境污染判断标准、环境生态修复标准等问题涉及多个专业领域,2017年6月,广东高院建立全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聘任34名专家,为专业技术问题把脉。
广州某花园一楼住户莫某,因不堪楼下水泵房噪音困扰诉至法院。由于低频噪声涉及诸多技术问题,环资庭从专家库中选取了环境噪声专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主任张音波作为该案专家辅助人。专家就有关环境噪声污染的判断标准、影响及相关降噪整改措施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最终促成和解。
“专家辅助人就案件所涉专业问题答疑解惑,有助于澄清认识、化解疑虑,促进纠纷有效化解。”审理该案的广东高院环资庭副庭长林振华介绍。
2020年6月,广东高院完成了第二届39名咨询专家选任工作。
为加强指导,提高全省法院生态环境资源审判水平,2019年,广东高院制定了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的审判指引,对环境权益和数人侵权责任的认定,环境污染公文书效力的认定等疑难问题统一尺度。近期,广东高院针对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生态环境诉讼修复判决的执行等问题正在研究起草指引文件。
“防”字为重 着力源头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继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治理和防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0年2月,李某将在网上收购的鹦鹉,转手卖给网上找来的买家,小“赚”了一笔。但他却因犯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审理该案的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法庭庭长施东辉发现,网络非法买卖野生动物的情况并非少数。尽管多数被告人在证据面前最终认罪悔罪,但仍有部分人看到网上买卖“野生动物”的帖子,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触犯刑法。
本着“从源头上减少买卖野生动物”的初衷,施东辉起草了一份司法建议书,最终促成百度对常见的动物主题网络社区进行回溯清理,对3万余条违规内容进行处置,新增“收金刚鹦鹉”等175组涉野生动物的关键词拦截,对15个传播违规信息的账号进行了封禁,并上报公安机关。
在依法审理案件的同时,全省法院积极参与生态领域社会管理创新,广东高院发出司法建议书,推动全省进一步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管理;龙岗区法院向湖北省恩施州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发出《司法建议书》,促成国内首部硒资源保护法规出台。
此外,广东法院注重发挥行政诉讼源头预防的作用,依法支持环境监管部门针对未评先建、无证排放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采取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设施设备等措施。汕头某养殖基地诉省海洋与渔业厅行政处罚纠纷案中,省海洋与渔业厅对多次被处罚并责令停工仍违法填海的养殖基地作出海域使用金十六倍罚款,广东高院予以支持。
2020年6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五市检察院签署《东江流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备忘录》,按照东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要求,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下一步,广东法院继续打造广东环资审判品牌,推动专业审判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美丽广东建设贡献司法力量。”广东高院副院长林碧艳表示,“让子孙后代既能共享发展成果,又能遥望星空、看到青山、闻到花香。”
(人民法院报)